学中文兜大弯,成长路迂回,印裔教师回母校改革破教育枷锁

发布时间:2024-07-01 09:04

社会共融长路漫漫,土生土长的印度裔港人Herdip Kaur(文海迪),自小入读少数族裔学校,只懂听说粤语,不懂读写。投身职场意识到学习中文的重要性,她努力向上不断进修,最终成为国际幼儿园的资深教师。她深信,知识可改变命运,盼下一代不再受传统的升学阶梯綑绑,无奈女儿在本地小学打好中文基础,升读中学仍逃不过被标签为非华语学生,最终绕远路考取文凭试以外的中文资历,才取得大学入场券。两代人经历迂回曲折的成长路,令Herdip决心以校董身份改革母校的教育体系,让印度裔学生从小学习中文,盼孩童打破语言枷锁,真正融入社会。

1_9

午睡时间刚过,睡眼惺忪的孩子们步出教室,独立地穿上鞋袜,在旁观察的Herdip倍感安慰,逐一跟学生打招呼,“看到小朋友进步,十分开心。”即使在香港土生土长,操得一口流利的广东话,Herdip的印度裔身份,使她的成长路波折重重,但她没有放弃,力争上游进修成为注册教师,在国际幼儿园取得教席之余,更决心扶助子女扭转命运。她坦言,如今见证女儿成功考上大学,儿子亦有愉快的校园生活,一切得来不易。

“因为其他印度小朋友都在‘卡莎迪曼’读书,我就一样入读。”印度裔孩童在香港的教育阶梯,数十年来都甚为单一,Herdip指,来港印度人不熟悉香港的教育体系,加上昔日本地学校较少接收少数族裔学童,逐渐铺成“一条龙”的升学道路,“家长来港后不知有哪些学校可以选择,学校又未必接受非华裔家庭申请,锡克庙就开办了卡莎迪曼幼儿园,专门接收印度裔小孩。”

Herdip现时在国际幼儿园任教,正修读幼儿园校长课程。

▲Herdip现时在国际幼儿园任教,正修读幼儿园校长课程。

幼儿园毕业后,Herdip升读一间非华语学生(NCS)普遍会入读的小学,再转到国际学校读书。她指,学校没有教授中文,儿时只是靠听别人讲话,学习听说粤语,“在6岁前的成长阶段,小孩会自己在环境吸收知识,我也没有刻意学习中文,只是耳濡目染。”然而,不懂读写中文令她错失许多机会,更达不到应征政府工作的门槛。她直言,许多在港印度人完成中学课程,就会投身社会,“因为缺乏知识,在昔日的印度人圈子没有‘升读大学’这回事。”

正修读幼儿园校长课程

摇身一变成为幼儿园教师,Herdip分享,当年无法争取“铁饭碗”,做过简单文员、售货员及会计,辗转替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打工,接触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获益良多。她对教育界产生兴趣,但自己读商科出身,当刻非常迷茫,“没有人告诉我前路该怎么走,唯有自己去寻觅。”

她忆述,自己从教学助理开始做起,却因为黝黑肤色被标签,“他们觉得我不是本地人,英文也非100%完美。”面对的困难难以言喻,但Herdip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最终知道可以考取教育文凭及相关学位,“原来当初修读商科,仍然可以转轨道。”及后她在幼儿教育及社工等多方面发展,现时正修读幼儿园校长课程,“辛苦但开心,回望当年有努力过,才有今日的成果。”

参考政府统计处2021年人口普查,香港有近3.3万名印度人,当中0岁至19岁人口达9300人,占约30%。Herdip指,经过几个世代,在港印度人渐有学识,家长更了解香港的教育制度,政府也有支援。她直言,普遍小孩成长的道路,都由家长铺设,自己亦盼为一对子女选择较“轻松”的升学道路,“时移世易,相信努力读书会有回报,Hard work pays off(付出就有回报)!”

Herdip的两名子女皆入读主流学校。

▲Herdip的两名子女皆入读主流学校。

明白学习中文的重要性,Herdip替女儿淑文报读本地幼儿园,“小朋友在香港成长,必定要学好中文。”女儿如愿顺利过渡,入读主流小学,中文成绩更是名列前茅。6年青葱岁月过去,正当淑文被中学名校取录,教育制度使她俩睛天霹雳。她指,不论女儿的中文程度有多好,仍然因为种族被界定为“非华语学生”,学校规定她修读较浅易的中文课程,中一仅学习初小程度的中文,“那时我觉得好可惜,淑文辛苦读了6年,中文比英文成绩更好⋯⋯”

现时,大学联招最低入学要求,是考生在中学文凭考试(DSE)考获第3级成绩,非华语学生可以其他中国语文考试成绩代替。Herdip坦言,女儿的路难行,修读非华语课程的成绩固然理想,但无法巩固知识,“去到中三可以再选择课程,但已经3年没有读常规中文,即是没有选择;如果她从中一开始继续读,必定可以考DSE,也会考到高分。”最终,女儿绕远路,考取普通教育文凭(GCE)及综合中等教育证书(GCSE)的中文卷,皆取得最高级别的分数,加上其他学科的DSE成绩理想,去年取得香港大学的入场券。

为下一代拓升学路

“非华语家长和小朋友都想学好中文,但四处都有障碍,应该怎样走?”她认为,单凭种族而非中文程度断定学生需要修读非华语课程,是现时教育制度的“灰色地带”。2019年,平等机会委员会公布《少数族裔教育工作小组报告》,检视教育局针对非华语学生制定的教育政策,Herdip亦以家长身份参与发布会。报告建议,局方可为非华语学生建立常考中文考试的资历阶梯,客观地反映其中文水平,甚或参考数学科分为必修及选修部分,让学生按能力自行选择中文课程,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公平竞争的高等教育及就业市场。

Herdip把父亲从印度带回来的捕梦网(Dream Catcher)挂在工作室。

▲Herdip把父亲从印度带回来的捕梦网(Dream Catcher)挂在工作室。

近年,Herdip以校董的身份回归母校“卡莎迪曼”,改革营运方针转用本地课程,让小朋友自小开始学习中文,“小孩可以升读本地小学,不一定要选择国际学校,在英语的环境成长。”她指,不愿下一代经历自己过去的辛酸,“希望现时的教育真的能帮助未来的非华语小朋友,不再因为语言与外界有隔阂。”

与少数族裔家庭分享经验,盼“好榜样”带希望

为了让下一代印度小孩更融入香江,Herdip在教育工作上不遗余力,除了在锡克庙辖下幼儿园担任校董,亦会到校跟其他少数族裔家庭分享,盼更多孩童努力过后得到回报。

她指,历来遇见无数在印度或巴基斯坦等地移居来港的家庭,如同看到自己的影子,便希望略尽绵力帮忙,“如果用当地语言解释,他们会倍感亲切。”她分享,闲时会带同子女回母校,分享成功入读主流学校的升学故事,盼“好榜样”能给予众人希望,“至少让他们知道,其子女也有机会升读大学。”

她笑言,女儿也会跟她分享,觉得自己已融入社会,大学生活愉快,没有Herdip年轻时受歧视的痛苦,“懂得中文读写已经差好远,容易融入朋友圈,令人觉得你是一分子。”

早前,Herdip获邀参与香港电台节目《香港故事:情系香港—不说不知印度情》,分享她及女儿的故事,盼居港印度人能够借镜,寻觅适合的升学路。

热爱地道小吃,“香港是我的家”

在香港土生土长,Herdip直言自己是香港人,有中文姓名,更爱地道小吃。

“我在香港出生,是香港人;不用计较别人如何看待我,最紧要我有努力,有贡献社会,就是一子。”与Herdip一席话,她全程用广东话对答如流,更向记者出示印有其中文名“文海迪”的身份证。她指,在印度寻找工作,必先付费,而香港就业市场较为公平,只要努力装备自己,总会怀才得遇,盼勉励其他在港印度人保持自信,“即使别人歧视你,都不要歧视自己,要有信心,所有事情会做得到的。”

她笑言,父亲和丈夫同样有印度血统,非常嗜辣,自己却只能吃微辣的咖喱鱼蛋,“印度人可以吃辣,但我不能,证明我是香港人!”提起香港地道小吃,她也爱烧卖、炒面和肠粉,“香港是我的家。”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