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战争

发布时间:2024-06-24 15:46

北魏建国初期,皇帝拓跋珪决心提高军事实力。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北魏人善于征战,骑马射箭本就是他们生存的根本,所以北魏军队就品质上说没问题,关键是数量。这就需要有大量的人口。而十六国时期,由于连年征战,造成人口锐减,兵源补充乏力。所以,抢掠人口,便成为当时国与国之间交战的一个核心内容。

北魏之初,人口和军队的数量都很少。这个状况的改变,也是通过掠夺来完成的。随着一次次的掠夺,北魏的人口数量在增加,军队也不断得到扩充。

然而,这些还不是北魏能够迅速兴起的决定性因素。打败柔然,才是北魏终极胜出的最关键一步。

北魏处于多国包围之中,单就地域上讲,还是很有优势的。一望无际的开阔草原,成为他们退守的缓冲地带,也为他们提供了相对灵活的作战空间。这一独特的地利,是中原政权所没有的。然而遗憾的是,这个优势因为北方柔然的出现,很快演变成了劣势。

柔然不断进扰北魏。柔然的存在,不但让北魏失去了一个稳固的后方。相反,他们还不得不抽出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去经营这个北部防线,以防止柔然随时可能的来攻。而一马平川的蒙古高原,防御起来无疑十分困难。所以,北魏只有撕开北部缺口,彻底打败柔然,才能重新获得进可占中原、退可回高原的军事灵活性。

为了打败柔然,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北魏历经了三世的努力。公元391年,拓跋珪“北征蠕蠕(柔然)。追之,及于大碛南床山下,大破之”;公元402年,“蠕蠕社仑犯塞,诏常山王遵追之,不及而还”;公元405年,“蠕蠕寇边。夜召兵,将旦,贼走,乃罢”。征战虽然不少,但拓跋珪始终没能完全消除这个北部边患。

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柔然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比如:公元424年,“蠕蠕率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公元428年,“蠕蠕大檀遣子将万余骑入塞”(《晋书》)。这样的骚扰太多了。而且多是偷袭,打不过就跑,让北魏大伤脑筋。

不解决柔然问题,北魏的北部边防就会永无宁日。拓跋焘最后终于痛下决心,于公元429年御驾亲征。大军“舍辎重,帅轻骑兼马袭击柔然”,颇有当年霍去病深入漠北两千里驱逐匈奴之势。这次进军很顺利,一直杀到柔然腹地。柔然可汗纥升盖见势不妙,“烧庐舍,绝迹西走”,群龙无首,柔然“部落四散,窜伏山谷”,兵败如山倒。尽管大获全胜,但拓跋焘并没有即刻退兵,而是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范围内,“分军搜讨”,趁胜追击。柔然这次狼狈不堪,“畜产、车庐,弥漫山泽,亡虑数百万”,再也无力抵抗,部众“前后降魏者三十余万落”(《资治通鉴》)。自此,柔然的威胁彻底消除了。

北魏打败柔然,获得三个好处:一是获得了大量的牛、羊牲畜等军需物资储备,国力更加强盛;二是获得了大量的人口和兵源;第三是彻底解决了北部边防问题,获得了一个稳固而广阔的大后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