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用铭辞训诫后代,彰显忧患意识文化

2024-06-17 11:51

约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崩逝,其嫡次子姬发继位,号为武王 。周武王登上王位才三天,就召来士大夫问他们说:“哪里有实行它就能取得成功,而且历万世还可以作为子孙所宗奉的道理?!”众位大臣回答说:“没听到过。”于是,武王就向姜太公请教。姜太公捧出古传的《丹书》,讲了一番“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的道理。武王听了《丹书》的话,警惕而惶恐。退朝后就写了《戒书》,并在他坐席的四角都设置了铭辞。

这是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续笔》中记载的一段史实,并详细讲述了武王宫中铭辞的内容。

周武王宫中这十七处铭辞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子孙以殷商的衰败为鉴戒,做到依道而行,敬谨谦恭;忍忿制欲,瞻前顾后;伸屈兴废,修身省过;慎言语,免招辱;毋残害,杜祸患,从而永保周室。从这些宫中铭辞中,可以透视出周人文化精神中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源于周人立国时艰难的历史处境,也体现了小邦周战胜大邦殷之后的政治焦虑。周虽克殷,但商毕竟是历经数百年的大国,残余势力还很强大,随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这种危机情势,使得周人小心谨滇,时时警惕殷商势力复辟,如《诗经》所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同时,周统治者在探寻商朝灭亡的深层根源时,发现“失德”是商亡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周武王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以商亡为警戒,吸取商亡的教训,更加恭谨执政,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确保周王朝的长久统治。

王室教化,是西周时期独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周王室最早的教育方式一是“胎教正本”,周人认为胎教是最早的“慎始”教育,是“立教之本原”。刘向《烈女传》的《周室三母》一章记载了西周时王季、周文王、周武王三位帝王之母太姜、太任、太姒对儿子进行胎教和蒙养教育,使得他们成为“明圣”之君的事迹。二是“设室养孺”,专门为太子和各诸侯国君的世子设立教养机构——“孺子室”,规定太子、世子出生三日后送入此室,开始接受婴幼儿时期的悉心教养。孺子室中对教养者的要求非常严格,“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通过设立“孺子室”来施以王室教化,是与“胎教正本”紧密相随的重要教化方式。

王室成员长大后,王室教化的方式有“师保傅教”,这是王室教化的重要制度保证。师、保、傅是西周时期为实施周太子教化而设的三公之职,三公教化的职责是“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其教顺”。就教化实施的策略而言,“师,“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傅之教,则侧重于耳濡目染之效。保证“太子乃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另外,还有“自我省察”,要求王室成员经常采用自我省察的方法加强自我修养,告诉他们,你们的权力是“天”授予的,这是“天命”,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训诫他们时刻以“中德”作为参照标准,反省自己、检讨自己。周武王设立宫中铭辞,说明“铭文训诫”也是其中一项重要方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