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祈福巡游不仅是一次盛会,更是人们心灵的皈依。淇澳村史馆管理员蔡银结在踏上这一岗位前,未曾洞悉这片土地潜藏的丰富历史。她曾在外经商多年,但心中对家乡的眷念却未曾消散。回归乡土,她意外地在这份工作中重逢了被岁月深锁的文化瑰宝,淇澳的过往在她的眼前徐徐展开,一砖一瓦都诉说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五生五熟”供品是淇澳端午祈福巡游的独创。汤晓红摄
▲珠海淇澳岛上的天后宫。珠海高新文化网供图
蔡银结讲述,端午祈福巡游的传统一度中断。幸运的是,文化的根基并未因此断裂。2010年,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淇澳老人协会牵头,重启了这中断六十载的传统庆典。历经十五载春秋,这一文化盛事得以薪火相传,重绽光彩。蔡银结说,每次报名,村民们都非常积极,队伍排成长龙,“大家参与祈福巡游的热情越来越高”。
筹备这场巡游,是全村动员的壮举,也凝聚着高新区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努力,从精雕细琢的道具到浩荡巡行的队伍,每一步都凝聚着众人对非遗保护的坚持。在高新区文化中心等多方努力下,唐家湾的非遗保护工作成绩斐然,目前已有十项市级非遗项目,其中两项入选广东省级非遗名录。
自2009年起,珠海高新区借力古建筑,设立多处省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并在学校内开辟传承点,深化非遗教育。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如2021年推出的祈福巡游文化创意产品,以及2023年启动的“唐家湾记忆”数字化长卷项目,利用现代技术让非遗触手可及,实现文化的时空穿越。
传承人锺玉仔视巡游为自然敬畏与乡愁情怀的双重表达。他亲赴校园传播祈福巡游的文化精髓,而孩子们亦能在活动现场亲身参与,如2022年首次设立的学生方阵,兆征纪念学校的学子们高举寓意美好的小道具,不仅展示了“非遗进校园”的丰硕成果,也寄托了人们对下一代传承文化的厚望。
祈福巡游并非简单的文化活动,而是承载着深层的小区意义和文化传承。在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张明远教授看来,淇澳端午祈福巡游习俗是淇澳村特有的民俗现象,也是珠江入海口周边半农半渔海岛村落文化的独特代表,地域特色鲜明,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是粤文化及粤民俗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张明远坦言,文化的根,只有在代际传承中才能历久弥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保护在于其活态传承,让它在日常中延续,才是最生动的保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