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惠州城区的街巷盛况来看,城墙城砖已由墙变街,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再次融入惠州府的历史血脉之中,续写新的历史篇章。事实上,民国时期被拆除的城砖不计可数,不完全用于街道建设,大部分城砖无家可归,无处可去。
▲较少见到的归善县城砖砖文。刘汉新摄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汉新在十多年间多次拾取、收藏城砖,其收藏的城砖中不乏带有砖文的砖块。他表示,惠州城墙拆城后的城砖大部分已破损,成为碎砖,运往广州变现不现实也不实际,后该变现举措也停止。拆除后的城砖无处可去,无人管理,民众看见该状况觉得十分可惜,附近居民便购买城砖用于房屋建设,当时的惠阳县长也自掏腰包买下城砖带回用于修筑民用房屋,因此可以在惠州很多房子上看到刻有光绪年砖文的城砖。东江水裹也隐匿不少城砖,早年间城砖数量多浮于江面,被数次拾取后,如今需摸至江稍深处方可找到城砖。
惠州明城墙至今幸存古城墙约800米,保存较好一段城墙位于中山公园至朝京门,长300多米。我们跟随刘汉新由归善县府衙遗址行至明城墙现址,沿路随处都能见匍匐在草丛中、浅埋在泥土裹的城砖。临近归善县府衙遗址,我们留意到在东坡亭粮仓旧址矗立的石碑前不到几米处的树木下,有一块方正完整城砖与草丛绿意纠缠在一起,路过匆匆行人难以察觉。将该砖块提起,砖块压着的泥土处已然成为了虫类的生态区,一眼望去,数只鼠因突见光亮而挪动奔走,体型较大的蚂蚁因震动在城砖上竖起触角晃动,似示意陌生人放下它们的家园屋顶。如若不是刘汉新介绍,记者万想不到,此块无砖文灰扑扑的砖块是一块城砖,刘汉新感叹:“谁会在意随处可见的砖块。”惠州明城墙的城砖大部分都没有砖文,不似南京城墙具有“物勒工名”责任制铭文的城砖,具备更高的历史价值。府衙遗址内有一归善县城墙摆放处,城墙堆栈的数块城砖中有清晰可见的“光绪己丑年重修”砖文字眼,以横条拦截示意文物所在,游客可以手触摸清光绪城砖。
更多带明清砖文的城砖仍在明城墙现址上,刘汉新表示,“惠城砖”指的是清代砖,“府城砖”指的是明代砖。我们走过短短明城墙现址,看见了数块砖文清晰的城砖,但更为显眼的是军事遗存下的痕迹,如炮击过后的空洞。虽已由后补的墙砖填满,但其走向与旧墙砖走向不同,颜色上也偏黑,依稀记录着曾经的战火,哪怕是外行人都能明显看出其中的差别。明城墙现址周围如今都是民居和商铺,也是城砖再度使用最明显的地方。走访发现,某民居与某民居楼宇夹缝间,往裹望去可见最靠裹的明城墙;紧挨民居门前楼梯旁状若废墟的低矮少量砖块也是明城墙城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