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除了可以呈现历史文脉及当地文化展示,军事防御也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惠州城墙自然成为惠州城抵御入侵者的重要屏障。
别称岭东雄郡的惠州,扼守粤东要冲,占据险要地形,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其自宋朝修筑起,其间经过多次修缮,历经数次攻守城战役屹立不倒。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哪怕惠州城墙见证了百年中国史、惠州史的改朝换代、风云变幻,经历了纷飞炮火的考验,面对近现代的枪炮时,冷兵器时代高挺坚固的城墙已难以做到保卫城市、守护城民,城墙默默迎来自己的归宿。
▲刘汉新在泥土里挖出一块城砖,这是他拾取城砖的常态场景。
1923年5月孙中山命滇桂联军出兵东江,征讨陈炯明,以飞机、大炮、机枪、地雷配合对惠州城发动强攻。尽管联军敢死队数百人用云梯、绳索板攀登城墙,均为守军所阻,至11月历时半年,联军因未能攻下惠州城而撤兵。
1924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召开会议,决定分3路再次进攻惠州,历时四个半月乃无功而返,皆因惠州城有坚厚的城墙作屏障,易守难攻。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黄埔军校将士在强大炮火支持下激战30小时,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最终攻陷惠州城,结束了惠州自建城以来未曾一陷的历史。至此,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见证了惠州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最后一次辉煌。
20世纪初,全国各地多有拆城现象发生,或为开辟城门,或为开辟马路,城市化浪潮波及着每一座城市。惠州拆城不单因为城门及马路的开辟,更为战争缘由。1925年10月16日,省城改造惠州同志会致电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请求拆毁惠州城墙,杜绝军阀觊觎,永保惠州安宁。
1925年11月7日,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颁拆城布告。1926年8月5日,惠州民众因东江匪患严重,呈请国民政府暂缓拆卸惠州城东、西、南3面(北门已拆平)城墙,蒋介石复电批准;1928年,惠州府城拆城正式开始。
据1926年民国《道路日报》第一期报道惠州拆城和开辟街道规划如下:
参照治河处民七、民十一两年勘定潦涨最高界线,并依照地势计划可将城墙分别拆低约二十尺,预计可拆得青砖约九百万块。以六成计,可得整砖五百四十万块。以广州现在市价计算,每万块约值价银一百八十元,合计值银九万七千余元。内除每万拆工削工银约二十五元,共除一万三千五百元,实余料价约八万四千五百元。但拆下之后,运往广州变卖,应需费用若干,应俟核定办法始能算定。
据何志成考证,初始拆城意在将拆后城砖运往广州变现,以此支付拆城费用。可历经一年,仅仅拆除小东门一隅,费用未如预期所得,工程停滞不前。1927年8月,惠州各界以拆城辟马路为由召集大会进行筹款事宜。两个月筹得款项后,继续拆城开路。
据《惠州市志记》载,清末惠州城共有街巷91条,其中府城46条,县城45条,宽度普遍在1.7-3米之间。进入民国后除拆城增筑的环域西、环城东、水门等街道外,还对原来的水东街、万石坊(今中南路)、名儒坊(今中山东路)、四牌楼(今中山北路)、横廊下和打石街(今中山西路)等几条主要街道进行改造。至1949年,惠州城区街巷从原有91条增至154条,其中府城88条,县城6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