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珠海大万山岛迎来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大万山岛天后诞”庆典。自2014年跻身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在2018年跃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后诞庆典成为吸引四方游客的民俗盛事。在这片蔚蓝海域的怀抱中,大万山岛是一个地理坐标,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绚烂舞台。
▲妈祖诞期间,大万山岛天后宫成了旅游景点,人们到这里寻访古迹、回顾海岛历史变迁,收获海洋文化教益。李晓晖摄
▲在大万山岛妈祖诞庆典的日子里,人们在这里敬海爱海,交流信息,整个海港成了“不夜天”。李晓晖摄
▲香港、澳门的流动渔民对大万山岛天后妈祖有着独特的感情。李晓晖摄
▲清道光七年(1827年)《香山县志》记载官方致祭天后神庙的定例及《祝文》。梁振兴供图
追溯“大万山岛天后诞”的起源,不得不提海岛与海洋文化的不解之缘。据了解,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进入海洋,并在长期开发利用海洋的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中国沿海各地都有妈祖庙,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妈祖是历朝历代国家祭祀的尊神,有“顺济夫人”“天妃”“天后”等封号,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侨务、贸易、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传妈祖原名林默,出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由于她济公好义,助人为乐,经常出海救助乡人和过往商船于海难,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敬。死后不久,湄洲岛上渔民便开始为其建庙祭祀。宋、元、明、清四朝,妈祖不断受到朝廷褒封,至清康熙年间被赐封为“天后”。
珠海万山群岛,76颗南海明珠串起的海岛链,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渔民与海共生,对庇护渔民出海平安的妈祖信仰尤为虔诚。天后诞庆典在此落地生根,映射出当地民众对妈祖文化深沉的敬仰,也见证了海岛与海洋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据史书记载,妈祖文化在此枝繁叶茂,47座宫庙曾星罗棋布,见证历史沧桑。今日仍存9座古庙,其中以大万山岛天后宫规模最大。天后宫从明代起源,道光年间更名,香火绵延,辐射周边岛屿,成为妈祖诞庆典的核心。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大万山岛的“妈祖诞”不仅是庆典,更是对妈祖精神的集体致敬,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万山镇副镇长陈嘉莹细述:“大万山岛天后宫,明代由澳门引渡香火,清代重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不仅引领着当地渔民的精神归宿,更将妈祖文化信仰散播至周边海域,成为海洋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纽带。每年的‘天后诞’,不仅是仪式的重现,更是对妈祖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生动演绎,彰显着万山群岛在海洋文化版图中的独特地位。”
文/钱瑜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