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城寨|“三不管”系都市传说?城寨居民会飞檐走壁?

发布时间:2024-05-05 09:24

港产片《九龙城寨之围城》上演,令网民热议当时九龙城寨生活及历史。究竟九龙城寨是否如外界所言“黄、赌、毒”当道?亦是否三教九流的温床?

70年代九龙城寨旧貌。

▲70年代九龙城寨旧貌。资料图片

城寨历史| 三不管仅是都巿传说?

九龙寨城的历史可追溯到15世纪,当时由明朝官员征用。1668年至约1810年,区域内先后建起一座塾台与一座炮台。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岛后,由于九龙寨城具战略性价值,1846年11月至1847年5月,筑起一座由石墙、6座瞭望台、4道城门构成的,面积约2.6公顷的寨城。城内主要有衙门、火药仓、士兵营房等,驻兵也渐渐由起初的250人,增至1899年的500多人。

英国在1898年租借新为期99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列明“所有九龙城内驻扎之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职,惟不得与保卫香港之武备有所妨碍”,让九龙寨城成为港英知名统治的“飞地”,管治权仍属中方,因此出现“港府不敢管,英方不想管,中方不能管”情况,令九龙寨城成为战后移民、逃避英方法律制裁的罪恶温床。

不少人视之九龙城寨是“九反之地”,但学者吕大乐指出,上世纪70年代,香港治安并不好,城寨绝对不是当时香港社会里唯一存在严重罪行“黄赌毒”的地方,全港各区各有不同程度的“黄赌毒”问题,他又认为大部分香港人其实从未踏足九龙城寨,直言“夸张失实的传说反而巩固它的传奇”;另《黑暗之城——九龙城寨的日与夜》一书中,作者收录历史档案及与不同人士的访问,证明港英政府绝非对此地放任不管,警察定期巡逻,部分单位有合法的水电供应,甚至有邮差派信。

城寨生活 |人口密度全球最高 “街喉”成特色街景

根据1987年港英政府清拆时的人口统计,面积只有0.026平方公里,约4个足球场大小,居民有33,0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55,000人,就当时而言,全球最高。

为容纳人口,城寨有不少高楼大厦,但大部分均是违规建筑,但由于受到启德机场的限制,每幢大楼最高14层,由于楼宇密度高,令城寨暗无天日,亦因为大部分违规建筑,街道可说是没有规划可言,亦令区内道路如同迷宫,亦是外面的人少踏足城寨的原因。清拆时亦发现大部分大楼根本没有地基。

城寨生活 |无牌行医成风 居民从天台返屋企

清拆前的九龙城寨,大楼约十层高,密密麻麻,一幢捱着一幢,但寨内仅有三幢大厦有升降机,所以附近大厦的居民,会使用升降机到天台,再从天台跨一小步,就能走到隔壁大楼。

“街喉”亦是城寨一个特色街景。由于水压仍然上不了较高的楼层,加上人口众多,水量供应不足,为解决用水问题,城寨四周每隔一段距离,设有“街喉”,供居民取水和洗涤。每逢狂风暴雨,城寨都水浸,高度有时会深到大人腰部的位置。根据多位居民表示,寨内充满人情味。居民亦指犯罪者大多不会打扰居民们的正常生活。

无证牙医和廉价诊所亦是寨城一景,在这里行医的医生大多在内地经过专业训练,但因资格不被香港政府认可,所以就来到寨城开业。当时香港医疗服务短缺而昂贵,许多市民会选择到寨城就医镶牙,生意十分兴隆。警方于本年3月初拘捕两名男子,涉嫌在荔景贤丽苑的住宅单位内开牙医诊所。据指,两名男子来自九龙城寨。

城寨清拆 |出动逾百蓝帽子 清拆后成“寨城公园”

港英政府于90年代初清拆九龙城寨,多名居民拒绝迁出,80多名居民通宵静坐抗议,清拆当日,警方首次采取强拆行动,派遣过百名蓝帽子封锁九龙寨城,破门入屋抬走留守市民,成为香港历史上一段风波。

警方首次采取强拆行动

▲清拆当日,警方首次采取强拆行动,派遣过百名蓝帽子封锁九龙寨城。 资料图片

及至1994年,九龙城寨终完成清拆,随即在原址兴建九龙寨城公园。清拆期间,政府曾进行考古勘查,发现寨城东门和南门的墙基和石板通道保存完好,并在南门原址发现两块石额,上刻“南门”和“九龙寨城”等字。 南门遗迹原地保留,供市民参观。

政府正式清拆九龙城寨。

▲政府正式清拆九龙城寨,改建成公园。资料图片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