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张婆婆,退休前从事智障人士照顾服务,每天不辞劳苦为智障人士喂饭和清理大小便。 她深信因为见到自己有能力就应去照顾有需要的人,没有一丝怨言。 然而,随着年龄渐长,张婆婆的双腿渐渐无力,甚至需要依靠拐杖和轮椅出入。 原本是照顾者的她,却要面对“被照顾”。
▲社工余生凭真诚态度融化张婆婆到位于红磡的进优生活(复康中心)接受服务。受访者提供图片
张婆婆独居,她的儿女因工作原故未能长时间照顾她,所以他们希望张婆婆可以在红磡进优生活(复康中心)接受日间暂托服务。 不过,张婆婆却非常“硬颈”,觉得自己仍然“行得走得”,不想麻烦别人照顾,拒绝接受他人的帮助。 特别在疫情期间,她几乎与外界隔绝,独自一人在家中度过日子。
仔女形容张婆婆固执不易服从,起初,他们鼓励张婆婆去日间中心,但她坚持可以照顾自己,拒绝到复康中心。 随着仔女的多番鼓励,张婆婆虽然肯踏出第一步,来到位于红磡的进优生活(复康中心)接受日间暂托照顾,享用午膳和进行复康运动。 然后,硬颈的张婆婆未放下戒心,刚到埗时经常会大声叫骂,拒绝“被照顾”,甚至根本不愿意到复康中心。
▲余先生亲自接送张婆婆到中心,并安排定期量血压测血糖,监测婆婆的身体状况。受访者提供照片
▲余先生打印了一些练习字帖,亲手一笔一划在旁,教导张婆婆写自己的名字。受访者提供照片
负责营运进优生活(复康中心)的余先生,是一位年轻的社工,社工行内都认为长者服务“唔好做”,但他却觉得自己与长者非常有缘分,总能与他们成为好朋友,入行3年,他仍能记得每一位被他照顾过的长者姓名。 他有时笑言自己像是长者们最好的朋友,因为每天花最多时间了解和陪伴他们,甚至较家人更了解长者的需要。
即使“硬颈”的张婆婆来到复康中心,不想麻烦别人帮助,余先生仍费尽心思希望婆婆放下戒心,包括余先生毎天都会比原定时间早1小时上班,与张婆婆家人沟通,了解她当天的情况,仔细跟进饮食喜好以及了解婆婆的生活习惯,为的就是让婆婆来到复康中心时,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服务,让她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余先生更会亲自到婆婆位于黄埔的家中接张婆婆到中心,并安排定期量血压测血糖,监测婆婆的身体状况。 除此之外,有次家人有跟余先生提及婆婆忘记怎样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于是余先生打印了一些练习字帖,亲手一笔一划在旁,教导张婆婆写自己的名字,现在不需要依赖字帖就可以写到自己的名字。
▲社工余先生的真诚打动婆婆接受被照顾及关怀。 受访者提供图片
经过3个月,张婆婆感受到余生的细心照顾,现在对复康中心的态度更可以说是180度大改变,“余生真系好好,好心地、有耐性、有爱心、脾气又好,在家中很闷,在这里我开心了很多,我依家真系唔舍得唔黎。 ”现在她毎天也嚷着要让工人推过来复康中心!而余生见到张婆婆的改变,更加奠定他继续关怀和照顾有需要的长者,支持他们身体逐步复康,回到家中自主积极地生活。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