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有料到】蔡晋:发挥国际化独有优势,将流量变成留量

2024-04-08 08:10

一连5天的复活节假期,港人北上再创高峰,入境旅客却不似预期,香港市面显得冷冷清清,不少食肆响起结业警号,网上甚至出现“全港店铺执笠结业消息关注组”,一片愁云惨雾,跟深圳的热闹沸腾形成强烈对比。

展会

从出入境数字反映,复活节共有逾228万港人出境,当中86% 逾190万人北上,反之入境旅客约50万人次,内地旅客占逾36万。在“出多入少”下,香港消费力严重外流,对餐饮业尤其是北区食肆,以及高端餐厅影响最大,日间生意额跌2成,晚间更跌4成以上,业界估计过去一个月已有300间食肆结业,旺角及尖沙咀商铺空置率达8至9%。

要解决消费力流失的问题,须先认清港人“不留港”,以及内地人“不来港”的原因。据传媒访问旅客的心声,港人北上主要认为留港“冇乜地方好行”,来来去去都是行商场,但很多商店食肆很早关门,十分无瘾。而北上则可看看不同的风景、饮食按摩,消闲节目平靓正兼多元化,加上人民币贬值且商场多优惠,十分抵玩。

而且去年通关后,政府推出“港车北上”,内地政府又有补贴措施鼓励留客过夜,又出i游深圳文旅手册推广食、玩、住、游四大板块,所有消费的“性价比”都比香港高,加上港金融、地产不景气,导致很多港人选择北上消费。相反,港元坚挺,香港物价高,对于外来(包括内地)游客来说,旅游吸引力相对减弱。

此外,香港面对人口老化、出生率下降、专业人士及中产离港等结构性问题,加上高消费力的流失、网购盛行,都令问题加剧。

近期社会陆续有声音提出香港需要深层改变,指香港旅游场景单一、旅游产品同质化、旅游线路乏味,无法将旅游热度转化成持久吸引力。盛事经济虽证明有效带动部分游客和市民消费,但仅令附近地区如西九、尖沙咀及维港两岸的食肆得益,未能留到大量旅客过夜,未来必须设法将流量变成留量,才能衍生更大经济收益。

看看擅长流量经济的内地,一场演唱会、一场村超、一道特色美食、一个热门影视剧集取景地,都能为不少城市带来流量,并启动文旅全产业链消费。不少城市亦精心策划,以优质的文旅资源、热情好客的服务打响口碑,努力将流量变现。

举例如哈尔滨的传统冰雪旅游,在与流量经济的结合下,形成了新的冰雪旅游爆点,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引流能力。还有“五一”期间成了热潮的“淄博烧烤”,在网络号召下大量游客蜂拥体验烧烤摊滋味,令这个名不经传的山东三线城市成了热搜;又如春节期间热爆的潮汕巡游习俗“英歌舞”,也引来各省市仿效举办,这都是流量经济创造的成果,值得香港借镜。

香港作为盛事之都,中西文化荟萃,既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又高度国际化,绝对有条件将流量变现。港府可以把香港的传统特色活动,又或日趋流行的市集文化,连同年宵市集、工展会、美酒节、音乐节、戏剧节、动漫节、体育赛事等,以新手法加强包装宣传,打造口碑,虹吸更多外国游客。

旅游最重要的是体验感,要从衣食住行上打造好服务,提升旅游的趣味性,方能精准触发游客的出行动力。在引来游客后,为其提供能转化为长期记忆的难忘旅游体验,增加游客重游的意愿。如此,才能发挥“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香港在变革过程中,必须先找出自身优点加以发挥。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郑雁雄曾提示港人,要坚持国际化特色,发挥国际化优势,善用国际化平台。如Art Basel、Art Central、国际七人榄球赛落户香江,都体现了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优势。政府要主动争取举办更多国际大型盛事,更重要是打造具有香港独有特色的品牌盛事,为香港创造客流。

同时,政府必须为香港举办国际盛事做好布局,包括兴建更多具国际水平的场地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强化本身的硬实力。在认清所有客观因素后重整旗鼓,通过深化文旅融合,做好流量经济,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助港走出淡市阴霾。

蔡晋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