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僧亦俗亦痴亦癫,苏曼殊尘世中追梦

2024-03-28 19:41

在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裹有这样一句话,“东洋留学生捧苏曼殊,西洋留学生捧黄公度(注:即黄遵宪)。留学生不知道苏东坡、黄山谷(注:即黄庭坚),心目间只有这一对苏黄。”被捧为“当世苏黄”的苏,便是集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等各种名号于一身的苏曼殊。

为僧时的苏曼殊

▲为僧时的苏曼殊。数据图片

苏曼殊个人照

▲苏曼殊个人照。

苏曼殊故居

▲苏曼殊故居

苏曼殊是近代中国的一位传奇人物,孙中山称誉他“率真”,鲁迅读他的作品后感叹“心神俱佳”,柳亚子赞其作品为“千秋绝笔”。他精通日、英、梵等多种外语,是将拜伦、雪莱诗歌翻译到中国的第一人;他诗、画、小说信手拈来,写下的《断鸿零雁记》名噪一时。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轶长期研究苏曼殊。她认为,苏曼殊不是一个简单平面的人物,任何既定的模式都套不住他。苏曼殊以艺术的、审美的力量,参与了晚清到民国初建阶段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最终成为这一时期思想自觉与文化更新的同路人。

身世曲折 极富求知欲

珠海前山的沥溪村源起明代,当时的沥溪村地处海边,溪流纵横交错,遍生沥榔树,被称为“白沥港”,能事农桑,也能捕鱼虾。自清末起称“沥溪”,简、苏、容三姓族人先后来此落户谋生。

苏曼殊的祖父苏瑞文和父亲苏贾森先后在日本经商。1882年,苏贾森在日本横滨一茶行当买办。两年后,也就是在1884年,苏曼殊在日本横滨出生。

但苏曼殊的生母并非苏贾森的国内配偶黄氏,而是一个日本女子。于是苏曼殊一出生,便被赶出了苏家,母亲只好带他回到了外祖父家。由于苏家生女多而生男少,苏曼殊6岁时才被领回广东珠海老家。

回到珠海的第二年,苏曼殊在珠海沥溪村的简氏大宗祠接受了启蒙教育。他的启蒙老师是当时的举人苏若泉。

苏曼殊幼时即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又极富求知欲。作为塾师,苏若泉对这个学生非常赏识,给予了不少勉励。

苏若泉所教授的主要是中国传统经史,也有一些文学知识,如诗词的诵读、联句作对等。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轶介绍,从苏曼殊的知识结构来看,其诗歌与近似于小说的笔记类作品的分量较重,在村塾的六七年只是苏曼殊求学过程中的起始一步,却也正是这一步为苏曼殊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其以后的文学作品影响巨大。

尽管私塾同窗还有长兄煦亭、三堂兄维翰、长妹惠龄等人,但作为混血儿和私生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苏曼殊“不光彩”的出身注定了他会受歧视的命运。苏曼殊曾在作品中自述,“被族人视为异类,屡遭白眼。”

文/李旭 钱瑜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