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男人为何爱穿“百褶裙”?

2024-03-26 15:25

明制汉服男装,会发现上头绣有华丽的蟒纹、飞鱼纹外,最大的特色在于衣服两侧下方,有着类似现代女装百褶裙的下身。这样的褶子不见于唐宋,更早的魏晋、汉代也没有,这一切要从元代流行的“腰线袄”说起。

“腰线袄”是元代相当重要的袍服,有着鲜明的游牧民族服饰特色。曾出使蒙古汗国的南宋使臣徐霆,在《黑鞑事略》中有粗略描述:“腰间密密打作细折,不计其数……又用红紫帛捻成线,横在腰上,谓之‘腰线’。盖欲马上腰围紧束突出,采艳好看”。

可知腰线袄有华丽、便于骑马等优点,不过该服于蒙古汗国时仅贵族能穿。元代以后,能穿腰线袄的人数才逐渐变多,《元史》曾载元代宫廷仪卫武士、卤簿仪仗(皇帝专用的仪仗)人员身上穿的,即是多种花色的腰线袄。

尽管明初洪武帝下令“复衣冠如唐制”,但很有趣的是,明代宫廷仪卫官的“刻期”(限定日期)之服,依然是腰线袄,《大明会典》载:“刻期冠、方顶巾衣、胸背鹰鹞花腰线袄子”。

受到腰线袄的影响,明代以此衍生出新的袍服样式,即-曳撒袍与褶子衣(现代汉服商家、同好者多称其为贴里)。

先说说曳撒,又称作“一撒”。有学者推测其名称来源,可能出自元诗《怀来醉歌》:“一撒青金腰线绿”。曳撒一词是否出于该诗,或是源自蒙语,还有待研究。

曳撒之外形,明宦官刘若愚(1584-?)曾在著作《酌中志》有详细地描述:“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通过出土实物、孔府旧藏等,可以清楚看到曳撒的形制为交领长袖、下摆两侧折有密折,中间无褶平坦,且两侧有摆,有承袭元代腰线袄的地方。

大约在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后,本来作为内廷侍卫服饰的曳撒,摇身一变成为皇帝、王爷,乃至于文武百官闲暇之余穿着的服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喜爱,曳撒逐渐成为男性的正式场合穿着服装,还有不少官员将曳撒当公服(官员上班的正式服装,明代官员服装为传统圆领补服,下摆并无折子)在穿,更有文人穿曳撒赴宴。

另一件受到元代腰线袄影响的明代服装-“褶子衣”,下摆与腰线袄差异不大,同样有细密的褶子,不过上半身并非圆领而是交领。明末学者方以智(1611-1671年)在著作《通雅》中写到:“近世褶子衣……而下幅皆襞积细折如裙”,可知褶子衣不似曳撒中间还留有平坦无褶的地方,还有个与曳撒不同的地方在于,通过文献、图画、考古文物,褶子衣多流行于皇室、百官,并没有往民间流行的趋势。

可以看到元代服饰对于明代服装的影响相当深远,尽管明代汉服女装并无腰线袄,但妇女的衫裙亦受到影响,而出现了类似曳撒下摆、侧边带有褶子的马面裙。由于清代剃发易服,导致汉服男装中断,不过汉族妇女穿着的马面裙则一直延续到民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