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挖地窖避寒非懒惰

2024-03-15 16:0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唐朝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这首诗道出了古代两极分化的贫富生活状态,有钱人的东西吃不完都腐烂了,而贫穷的人则被冻死在路上,咫尺之遥却天壤之别,让人惆怅万千,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而这其实也是古代比较常见的现象,帝王制度从根本上就注定普通百姓很难拥有咸鱼翻身的生活状态,他们只能听天由命,贫困至极的百姓流落在外最后冻死街头。那么有一个问题来了,地窖有很强的保暖作用,为啥古人宁愿冻死,也不挖地窖避寒呢?是因为他们懒吗?

地窖的产生比较早,在父系氏族社会时就已经出现半地穴式的房屋,而这种房屋的结构是一半在土里,另一半则由树枝、枯草等搭建在上面,说明这个时期的人类就已经发现了土的热惰性,当然那时候人类还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只知道泥土能够产生一定的保温作用。

之后人类发明了盖在土地上面的房屋,而地窖也被保留了下来,古人利用地窖冬暖夏凉的保温性能,用其储藏粮食、蔬菜、酒水等食用物品。《齐民要术》中记载:“地窖着酒,令酒土气;唯连檐草屋中居之为佳。”如今很多的陈年老酒也是储藏于地窖之中。

地既然地窖有如此强的保暖作用,并且也有贫民居住的例子,为何还有很多古人宁愿冻死也不挖地窖避寒呢?

在古代的经济都是以农业为主,在其他行业不发达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谈其他,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古代都是以农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凡哪个朝代进行变法、改革都会优先考虑利用农耕生产的政策,可见粮食的重要性。

而那些被冻死的流浪者、乞丐等,其实大多都是饿死的。饿着肚子没有产生热量的来源,再遇到寒冷的天气,当身体达到失温的状态下,人的行动能力逐渐变弱,最终冻死在街头。如果感到不理解的话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冬天时飢饿状态下会特别怕冷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缺少粮食才是古人被冻死的根本,如果这些人能够有食物充饥,他们寻一处破庙、铺一些稻草便可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只是这些流浪者、乞丐等找不到能吃的东西,飢寒交迫的情况下最终冻死在街头。

再说一下古人为何不盖地窖的原因。要知道地窖并非适合所有地区,南方雨水多、土质疏松,而挖地窖需要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够起到保暖的作用,但南方地下水比较充沛,挖至一两米处就会有地下水渗出,自然失去了挖地窖的意义了。

另外,地窖需要土质结构密度较大的地区,当地窖达到一定深度时,很容易出现塌方的情况,如果土质疏松,挖不了多深就会出现坍塌,冻死与压死都是一死,这也是古人不挖地窖的原因之一。

相对来讲,北方的气候与土质结构比较适合挖地窖,比如黄土高坡一带的窑洞就是最好的例子,土质密度大、粘性高,容易塑型,所以在在北方地区,有些贫民无钱搭建房屋便挖地窖躲过寒风的侵袭。所以说,地窖不是随处可挖的,还是要讲究地质条件是否符合。

地窖看似简单,只要有工具就可以随时随地挖建,其实不然。在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每寸土地都有它的归属者,大多土地都属于达官显贵的财产,农民通常都是他们的佃户等,即使自己有土地,也要精算到位,什么地方建房、什么地方种地都有说法。

就连家人有人去世都是葬在自己的土地中,如果葬在别人家那肯定是轻则被打一顿、重则吃官司,所以说,古代的土地意识是非常明晰而强烈的,并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挖地窖,而那些流浪之人自然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更谈不上挖地窖一说了。

还有一点,如果地窖用来居住也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比如通风、防潮等,地下工程虽然不如地表工程那样精细,但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通风、防潮设施差,地窖中的人不是中毒死亡,就是身患潮湿一类的疾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