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投降满洲,加快明朝灭亡

2024-03-08 11:39

明朝时,洪承畴曾作为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人,其个人能力十分出色,为何最终选择投降满洲?且在他的影响下,加快了将大明王朝推向深渊的速度。

万历四十三年(1615),23岁的洪承畴考中大明的举人,第二年又考中进士,从此开始步入官场。洪承畴的一生,两朝为官45年,前25年在明朝,39岁做陕西三边总督开始,在明朝为官10年里有7年是镇压地方起义,3年与清军作战。到被清军俘获共10年,后18年在清朝担任要职,为清朝早期的安定社会秩序、完善各种制度,稳定局面作出了“重大了突出的贡献”。

崇祯十二年(1639)年,对于洪承畴来说这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他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成了自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之后的最高军官。

崇祯十三年,清军攻打锦州,双方爆发了松锦之战,双方几乎各自投入了全部实力进行对决。崇祯15年(1642)2月,松山失手,洪承畴被俘,在清军红衣大砲的攻势下,明朝关外四个军事重镇全部丢失,东北大地,仅剩下宁远至山海关的一道最后防守线。

洪承畴是最高驻防将领被俘后,也曾想以死殉国,他在监狱里日夜痛骂,拒绝饮食。皇太极对此早有准备,耐心思想说服工作,给他精美衣食待遇,时不时还要去监狱中亲自探望,当看到洪承畴衣服单薄时,脱下自己的貂裘大氅给他披上,并且温和问道:“先生得无寒乎?”这句“暖心”的话让洪承畴直直地望着皇太极很久,感叹说:“真命世之主也!”乃扣头请降。

对于洪承畴的使用,皇太极非常慎重。皇太极善待而不用,就是作出样子给大明官员看,就是一种挖墙脚战术,从而做空大明官员的团结。

直到皇太极去世,多尔衮掌权后,开始重用洪承畴,并按照其在兵部尚书职务进行对等同级安排。顺治二年,正式下发对洪承畴的任职通知“命内院大学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察员右副都御史洪承畴,以原官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地方。”在被委任要职后,洪承畴顿时露出了他渴望权位的贪婪,上书效忠说:“皇上特畀以经略之任。伏读上谕,信臣任臣,恳至周祥,臣当竭尽心力,以期剿抚心机,无负皇上承天爱民本念。”

此后洪承畴对清朝开始死心塌地卖命,并负责清廷在各地诏安战略上的建议和推进。至此大明王朝所有复原的希望都被破灭,在不断出现的投降派们的帮助下,清朝开始坐稳天下。

洪承畴以文臣能军,带兵而又不拥有并,与吴三桂并不能相比。康熙也认为他“效力疆场有年,劳绩茂着”,但在论功行赏时,只给了“三等轻都尉世职,准袭四次”。

其晚年,颇受清廷冷遇,唯有“自惜其身”,起居谨慎,闲居京城,用一双麻木的双眼回忆两个时代不同的痕迹。康熙10年2月,73岁的洪承畴老死,在撰写碑文时,清廷给了他毫无感情色彩的四个“贤良之臣”的概括。但是对他最终的评价还不算完。

乾隆41年(1776),乾隆突然决定编撰官修史书《贰臣传》,告诫清朝官员要经得起考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做大清的忠臣,不要做贰臣。该书统计了明朝叛徒120人,根据情况又将其划分为甲类和乙类。所谓甲类就是投降清朝后功勋卓著的人,乙类就是投降清朝后毫无建树的人。从努尔哈赤第一个投降的低级军官李永芳,到满清入关前高级将领洪承畴算起,这120人在不同程度上承受了道德的谴责和精神压力上的巨大代价,在长时间内,这些投降人物成了大清敏感话题,鲜有涉猎,其中作为大明王朝最后一任蓟辽总督为代表的“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