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外交官》03月02日文章,原题: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激增。文章报道如下: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各大车企以价格夺取市场份额。为了避免过度恶性竞争,探索新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中国品牌车企涉足国际市场,东南亚成为首选地。
中国新能源汽车车企向东南亚扩张,标志着该地区新兴市场与中国汽车企业技术实力之间的战略共生。到2030年,东南亚预计需要 2.8 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车企的目光纷纷投向该地区。
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之际,东南亚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与传统汽车公司(尤其日本品牌)的战场。该地区长期依赖进口原油而产生能源问题和财务负担。为缓解对进口原油的依赖,东南亚消费者购买需求大幅上升。
根据欧佩克数据,泰国每年石油消费量近70%依赖进口。印度尼西亚是石油产品净出口国,他们在2022年出现297.7 亿美元财政赤字后,不得不提高燃油价格,引发大规模抗议活动。
在燃料成本上涨带来的困境下,2023年第二季度电动汽车的需求显着增加。东南亚电动汽车总销量同比增长894%,为全球最高。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报道,这一激增是由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消费者推动。这些额外需求大部分由中国公司满足。中国成熟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在东南亚找到的市场。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汽车公司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大幅上升,从2022年的38%跃升至2023年的近75%。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功和韧性。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在2009年至2022年生产补贴支持下取得成功,为其在东南亚蓬勃发展提供动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将电动汽车定位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确保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地位。
该规划的支柱是市场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协调推进、开放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对创新的激励和保护,为多样化的技术和不同实体之间的合作铺平道路,同时支持推动攻克锂离子电池、能源管理系统、充电基础设施、车辆到电网(V2G)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等核心技术的发展。该行业的韧性源于供给和需求方的强劲支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的数据已证明这一点。电动汽车出口表现亮眼,同比增长77%,2023年出口总量达到120万辆。
除政策支持外,市场驱动因素在中国电动汽车的增长过程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购置税豁免推动的消费者需求一直是主要催化剂。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和性能的提高使其比传统汽车更具竞争力,并因其较低的运营成本以及长期节省的燃料和维护吸引了消费者。技术进步带来电池使用效率的提高、行驶里程的延长和功能的增强,使电动汽车越来越有吸引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增长是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的结果。政府政策提供必要的激励措施和监管框架鼓励电动汽车的采用,而不断增长的消费者需求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市场驱动因素,有助于推动该行业向前发展。
中国新能源车企在东南亚扩张实现双赢。现有的基础设施缺口是全面采用绿色出行的一个重大障碍,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或许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东南亚市场正在见证向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的转变。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到2030年,东南亚将需要2。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以支持经济持续增长。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该地区国家必须在未来十年 将其GDP的5%以上用于基础设施投资。随着中国汽车品牌继续进行产品、工厂和资本扩张等多方面扩张,东南亚各国政府积极提供政策支持、税收优惠和补贴,营造有利的环境。
泰国与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其他东南亚国家一起,制定宏伟的目标和政策,将其定位为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心。资料显示,泰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零排放汽车产量至少占该国汽车总产量的 30%。 这项政策不仅强调泰国对绿色未来的承诺,而且设想该国成为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的全球中心。同样,印度尼西亚一直在积极分配预算,通过对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的补贴和减税来吸引投资。其目标是到2027年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领先生产商。
东南亚经济体目前依赖于合作和技术交流,但长期目标很明确:他们希望新能源汽车自给自足。时间表至关重要;这些经济体了解战略伙伴关系和知识转让的必要性,并认识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无法独立发展。显而易见,他们愿意与中国汽车公司等老牌企业交换市场准入以换取技术。
东南亚国家积极争取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合作,这不仅加强对化石燃料汽车的必要转型,而且通过技术交流推动经济增长。然而,这种安排的长期可持续性将取决于各国政府如何管理当前对外国技术转让的依赖和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
透明且公平的伙伴关系和健全的监管框架对于确保贸易互惠互利、维护东南亚国家的利益和主权至关重要。最终,该安排的权益和净收益取决于各方如何有效地解决和平衡这些因素。
目前为止,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已经取得令人触目的进展。对东南亚市场感兴趣的其他新能源汽车公司应该了解其快速发展的动态,解决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并通过定制产品和服务来适应东南亚各国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实现本地化。
编译/迪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