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重教化,子孙育德行

2024-02-01 16:54

“教子孙”是龙门李氏的家风内容,也是数百年来,李姓族人奉行的原则。

龙华李氏注重文教,自清代李隶中中举之后,子孙累有功名,绳武围和龙江围外,次第排列的功名石便是家族荣誉所在。为了传承读书的事业和清白的家风,李氏祖先除了营建各种高规格的私塾书屋之外,还在建筑细节中注入道德的内涵。

W2

▲水坑村保留着众多古建筑,近年来发展迅速。

在龙江围外,有一座保留至今的文笔塔,被誉为“惠州乡村最美文笔塔”。这是龙门县境内现存的唯一一座古塔,也是水坑村的标志,曾经登上中央电视台。

这座建于清代乾隆初年的古老建筑,在民国《龙门县志》中也有记载:“蓼溪龙江围、绳武围绅士清初建文昌祠,后为阁三层,乾隆嘉庆年间相继修葺,道光九年重修。”可见文笔塔是水坑和绳武两处李姓子孙合力建造的,后来历代均有修葺。

在没有自来水的古代,水井是人们日常去得最多的地方,李氏先祖也将水井作为教育子孙的重要场地。在绳武围主兑李公祠的旁边,有一口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水井,深度达8米,井水不涸不溢,甘凉清澈。井底以河沙和白瓦滤水,井面以麻石板覆盖,数百年来,被踩踏得平滑细腻。

与其它地方的水井不同的是,这口水井上面有三个提水口,呈品字形排列。这其中既蕴含着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寓意,也蕴含着先祖希望子孙注重品德,清廉如水,不满不溢,清白传家的美好愿景。而且水井与祠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重在警醒子孙,要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几百年来,每当李氏子孙路过祠堂,来到品字形的水井边取水时,必定稍事站立,对自己的德行,一日三省,无形之中,也形成了强大的教化能量和凝聚力。

正是这种春风化雨、无处不在的道德教化,使得李姓子孙为民则孝悌和睦,为官则清正廉能,数百年来,家风世继。

以绳武围出的第一个举人李隶中为例,他为官山东时,面对决堤的黄河之水,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他不仅捐出薪俸,还嘱托弟弟李晃中在家中筹措经费,向粤商贷款垫资,帮助灾民渡过难关。事后灾民要为他立“德政碑”,被他婉拒了,最后卒于任上;他的侄儿李步蟾,为官甘肃,被称为“李青天”,和叔叔李隶中一样,他也在任上病故,灵柩回粤时,士民一路焚香哭送。同这二位一样,龙华李姓子孙,虽薄涉仕宦,但政声尤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