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 星期五 07:35:30

勤王英雄裔,龙华簪缨家

发布时间:2024-02-01 16:48

龙华李氏的始祖于宋代由韶关南雄珠玑巷南下番禺,后建业于惠州龙门,散叶龙江围、绳武围等地。李氏后人皆有所成,雄霸一方,成为粤中大族。李氏家族在龙门繁衍700余年,比建县历史还要早200多年,是岭南先民在山水之间开基落担、开枝散叶杰出代表,至今留下围屋、文笔塔、等众多古建筑,讲述着家族故事。

W1f

▲高大雄伟的绳武围,是龙门县第一个国家级古村落。

南宋末年,社会动荡,衣冠士族纷纷跨过五岭山脉,南渡两广。他们大多举族南迁,有仕宦的经历,也更容易扎根当地,形成世家。出生乱世,爱国务本、好学进取成为他们共同的家风和底色。

纵观龙门数百年不断发展的大族,其最具代表性的,如江厦谭氏谭瑞奇、社潭刘氏刘仲明、功武廖氏廖金凤和水坑李氏李延龄,都是这一时期来到龙门。可以说他们是开发龙门、建设龙门的先驱,这些姓氏也成为古代龙门原住民的主体姓氏。位于龙门下片的龙华镇是龙门李氏的发祥地,他们依靠着广袤富饶的农田、便利的增江河航运,发展农业和商贸,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也培养了众多优秀子弟,成为远近闻名的“簪缨世家”。

W1a

▲位于绳武围中轴在线的主兑李公祠。

W1b

▲绳武围前记录李氏家族荣耀的功名石。

W1c

▲龙江围的核心建筑——谊谅二公祠。

W1d

▲曾经舟船往来的望江亭和古龙眼树,见证龙华李氏家族的繁荣,现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W1e

▲水坑村内古建筑随处可见一大片威武的镬耳墙,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南宋末年,李延龄的先辈辗转从南雄珠玑到番禺,然后落担于增城西林都,也就是现在龙门县城一带。这裹山如七星,江如玉带,风景秀丽,是当时增城上龙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当时李家并不显赫,传到李延龄已经是第四世,他本人“智勇绝人”,同时生子九人,门风鼎盛,加上他急公好义,因此在当地青年中很有号召力,李家也开始崭露头角。此时,面对着南宋节节败退,李延龄聚集勇士,保卫乡邦不受滋扰的同时,准备随时起兵勤王。

公元1275年,元军大举南下,随后攻破临安,席卷华南。1276年12月,宋端宗一路南逃到达惠州,距离龙门不到两百里。这个时候李延龄决定毁家纾难,起兵勤王。在战场上,李延龄率领龙门子弟,面对强敌,悍不畏死。他的义军随张镇孙的大部队一起,攻克广州、转战崖山,功勋卓著。据《李氏族谱》记载,李延龄曾因功被风雨飘摇的宋末朝廷封为“镇国总戍兵靖边元帅”。

崖山海战之后,李延龄自觉无力回天,决定带着家乡子弟回归龙门,守土安民。李延龄儿子李谊、李谅已在龙华水坑村开基。李谊、李谅率领子孙,当时以耕作为主,生活安定。传五世之后,已到了明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增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日益凸显。水坑李氏经过百余年的积累,已颇富家资,这个时候李氏族人中出现了一位中兴之人,他就是李梅庄,字孟盛。他利用增江便利的水运优势,苦心经营,将家族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自此李氏由农入商。

此时,李家的根基逐渐从水坑村转移至龙华圩。鼎盛时期,李梅庄几乎垄断了龙华圩镇所有核心的生意。李家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在水坑建起了雄伟的“龙江围”,龙江围居高临下,俯视着半月水塘、文笔塔和绵延无尽的良田,无旱涝饥寒之虞,子孙得以繁衍生息。为纪念李梅庄的贡献,族人以李梅庄的字“孟盛”命名祠堂,和谊谅二公祠一起作为龙江围核心建筑。

随着龙江围丁口日盛,到了明代中晚期已经显得拥挤,李梅庄的孙子李震达(字素闲),迁出蓼溪龙江围,移居龙华圩旁,成为龙华李氏的开基之祖。李震达不倚祖荫,自谋新路,他把自己在龙华圩建的第一栋建筑命名为“鼎革楼”,以展示他由商入儒、革故鼎新的志向。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鼎革楼”被血洗。除了李士贵(字主兑,明朝灭亡时殉国)的儿子李待举逃出生天外,龙华圩李氏一脉几乎被灭族。李家祖业后来渐次得以恢复。李待和族人一起,发奋图强,艰苦创业,开始创建绳武围。为纪念他的父亲李士贵,李氏子孙在绳武围中轴在线修建祠堂,并参考龙江围的“孟盛李公祠”的命名方式,以李士贵的字号“主兑”命名祠堂为“主兑李公祠”,历经数百年,传承至今。

文/图 曹杰(除署名外)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