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0 星期四 21:45:52

三代买办创非凡业绩,活化焕新塑百年名村

发布时间:2024-01-26 10:13

清雍正十年(1732年),莫与京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莫氏家族从园林(别名“百叶林”)迁至会同。自此,莫氏家族开始在会同村繁衍生息。建村十年后,莫氏家族建祠堂、修族谱,莫与京勉励子孙“志诗书、安耕凿”,鼓励族人“尽其所长,善变求存”。

会同村全貌。

▲会同村全貌。会同村史馆供图

莫藻泉(前排右一)与太古管理层。

▲莫藻泉(前排右一)与太古管理层。会同村史馆供图

会同古村。

▲会同古村。

莫氏大宗祠。

▲莫氏大宗祠。

会同村位于珠海凤凰山北部。村场依山而建,坐东向西,地势东高西低,村前荷塘波光潋滟,与环山黛色,成“背山面水”之态。根据清同治《香山县志》《莫氏族谱》等史料记载,会同村于明朝立村。会同村是典型的单一血缘村,莫氏占全村人口95%以上,莫氏家族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

“买办”亦称为“康白渡”(comprador)或“采买”,是中国近代史上帮助“夷商”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在中国沿海沿江商埠洋行中的买办,香山人占十之八九,而一家三代从事买办又取得非凡业绩的,唯有会同村莫氏一族。莫氏一族中,莫仕扬是买办这一行当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会同村志》记载,1850年前后,莫仕扬任美商广州琼记洋行买办;1857年,琼记洋行将总部迁至香港,莫仕扬出任琼记洋行香港总行买办。其间,莫仕扬安排家族兄弟、子侄、族亲、同乡进入琼记洋行成为分行买办。

莫仕扬听从英籍朋友的意见,成立置业公司经营房地产,在香港发展的初期,购入不少廉价地皮,在如今的香港摆花街和卅间街(因莫仕扬在此兴建了30幢房屋而得名)兴建数十栋楼宇出售盈利。同时,他又入股多家著名商号,很快赢得丰厚利润。

1870年,英商太古洋行在香港设立总部,总行老板史维亚兄弟赏识莫仕扬的业务能力,力邀其任香港总行买办,但莫仕扬业务繁忙,又不想错过与太古洋行的合作,便推荐自己的副买办账房负责人吴协出任太古洋行买办。随后,莫仕扬安排其次子莫藻泉跟随吴协经商,与莫氏姻亲。与上海太古洋行买办郑观应连手,相继开辟了上海、华东沿海、长江沿岸浅水口岸的客货市场,为黑烟囱轮船公司的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莫仕扬的努力下,太古洋行顺利打开中国市场,在各项业务中收获颇丰。清光绪五年(1879年),莫仕扬去世,遗产交予他的三个儿子继承。1889年,吴协去世,他在遗嘱中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捐赠给莫藻泉。此时,跟随吴协近20年的莫藻泉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太古洋行买办继承人的不二人选。1890年,莫藻泉接任香港太古洋行总行买办一职。他任职的27年间,可以说是太古洋行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业务获利最丰厚、名声最显赫的鼎盛时期。1917年,莫藻泉离世,其长子莫干生继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在他任职期间,太古洋行股东对其颇不信任,又恰逢国际风云激荡,莫干生凭借多年经验,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多项非凡业绩,为香港民生做出较大贡献——这从莫干生辞职后,英女皇及港英当局给予他的褒奖可见一斑。1931年,莫干生辞职,太古洋行取消了香港总行的买办制度,莫氏买办的时代至此结束。

60余年的风云变幻,莫仕扬祖孙三代前后为太古洋行的发展夯实了根基,他们拓展了珠江、长江乃至中国沿海客货航运与仓村业务,创立了盈利丰厚的保险业,协助太古洋行兴办了太古糖厂并击败多个对手,几乎占据了糖业的半壁江山。同时,他们还协助太古洋行开办船务、制造船舰和油漆厂等。时至今日,香港鲫鱼涌河广州白蚬壳的太古仓,依旧是穗港两地老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文/ 郑达 图/陈一典 郑达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