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 星期五 05:23:29

逾百年南派螳螂拳,传承发展亟待求变

发布时间:2024-01-19 14:01

惠州自古崇文尚武,历史上涌现众多本土拳法,如龙形拳、李家拳、白眉拳、莫家拳等,还有不少拳法在此生根发芽、传承发展,其中,南派螳螂拳就在惠州传承上百年。

W1a

▲南派螳螂拳第三代传人刘水。受访者供图

作为南派客家拳种,南派螳螂拳起源于清初的福建少林寺,最初在惠州传承式微,经过第五代传承人陈建明多年努力,学习的年轻人多了起来。去年10月,南派螳螂拳被列入惠城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陈建明计划在学校或文化馆开设南派螳螂拳课堂,让南派螳螂拳在惠州大地得以延续。

W1b

▲陈建明打起南派螳螂拳如同螳螂捕食时那般快速迅猛、沉稳有力。受访者供图

W1c

▲在客厅可看到“南螳螂”木牌匾,两边是“遵亲遵师遵教训,学仁学义学功夫”对联。

在惠城区下角西路园岭小区惠民综合服务中心斜对面,有一栋五层高的老建筑,乃是惠州南派螳螂拳馆所在地。记者见到了67岁的陈建明。他面容饱经风霜,但精神矍铄,笑声爽朗,走起路来仍虎虎生威,犹如年轻小伙子一样。沿着具有年代感的楼梯上三楼,进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雕刻着“南螳螂”字样的木牌匾,两边是一幅“遵亲遵师遵教训,学仁学义学功夫”的对联。牌匾下方的墙角,堆放着练武器械。客厅摆着一个茶台,旁边是三张古式木椅,中间空出一块地方。“对联是祖训,寄托着祖师爷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是我们要一直遵守的。客厅留出的空地就是平常徒弟们练武的地方,因为练螳螂拳不需要很大空间。”陈建明说。

当问及为何将拳馆设在家中时,他遗憾地表示:“之前曾开过拳馆,想通过固定场所物色一些合适的武术苗子传承南派螳螂拳。”可惜租金负担重,前来学习的人又不多,坚持了两年,后来索性搬回家中教徒。

在记者到来之前,陈建明的两个徒弟已经在客厅裹准备练拳。他们二人身穿印有“南螳螂拳”字样的黑色T恤,练起了基本功。只见他们气沉丹田,伸出双手,将全身的劲缓缓集中在手上,出拳时动作迅速,勇猛有力。练完一个基础套路后,他们的脸上已经微微见汗。随后又开始分组对打练习,双方你来我往、你攻我守,碰撞激烈时还能清晰听到“啪”一声的脆响。陈建明则在一旁时不时纠正徒弟们的姿势、用劲等,并讲解其中不足之处。说着说着,还亲自示范起来。相比之下,陈建明打起南派螳螂拳如同螳螂捕食时那般快速迅猛、沉稳有力,同时刚中有柔,灵活多变,身法敏捷。

据悉,南派螳螂拳的拳法心诀有“马步丁不丁八不八”“手中心口发”“你不来我不发”“有桥桥上过、无桥自造桥”等。练习时主要以母拳为主,一是三步箭,练内外功、内外力,同时练寸劲、长劲、速劲、弹劲、抖劲等;二是三箭摇桥,练短力、反应速度,追求速度快且要求灵活多变。“如果将母拳练好,已经可以出师了。因为这就是南派螳螂拳的基本功,所有东西都在母拳裹体现。”陈建明表示,初学是它,练成后还是它,母拳所有动作缺一不可。

时常能在电影或电视剧桥段中看到的螳螂拳,其实有南派、北派之分。“按地域划分为南北派,南派螳螂拳更侧重于模仿螳螂捕食时的速度与爆发力,注重招数实用,不给对手留一丝机会。这是与北派螳螂拳最大的不同。”陈建明说。

文/杨锦强 图/王小虎 周文媚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