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 星期一 13:25:19

​功武廖氏子弟半龙门,诗书为业忠厚为家

发布时间:2024-01-04 19:16

廖姓在惠州龙门县为一大姓,据说古时曾占据龙门县人口的一半,有“廖半县”之称。廖氏诞生了龙门官阶最高者、龙门建县后首位进士等,其“诗书为业,忠厚为家”的家族精神获得文天祥的赞誉。“廖半县”又以功武村最为传奇。数百年来,廖氏绵延不绝的子嗣、积极向上的家风,为龙门发展繁荣,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W1a

▲功武村获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曾伟宇摄

W1b

▲湛若水给龙门廖氏写的《跋双节堂卷》。 曹杰翻拍

W1c

▲“万里龙关”石匾,民间流传“先有龙关,后有龙门”之说。侯县军摄

W1d

▲功武村古建筑工艺精湛。曹杰摄

W1e

▲古堡内每一层都被分设为多个小房间,据说可以住得下整村人。曹杰摄

在惠州龙门,功武廖氏、江夏谭氏、水坑李氏、社潭刘氏是最富代表性的“名门世家”。其中,江夏谭氏功名最盛,靠近县治;水坑李氏以商养儒,诗书济世;社谭刘氏耕读传家,内敛坚韧;功武廖氏子弟最繁盛,居龙门之首。

自始祖廖坚落担龙门,廖氏族人先后经历了径口村、菱角塘、功武村等地,开枝散叶,遍及龙门。其中以功武村影响最大,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功武廖氏”。

龙门廖氏开基始祖为廖坚。在《广东廖氏坚公族谱》中,文天祥曾为其撰写序文,称颂廖氏:“蛰蛰浩繁,英豪迭出,宗风远振,所居各得其所,传世无穷。且能以诗书为业,忠厚为家,自可博鹏程于万里,驰骥足于康庄,非廖氏之子孙其谁欤。”两宋后期,烽火连天。有识之士,纷纷南渡。其中就有来自江西赣州宁都的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乙酋科举人廖坚,辗转千里,来任增城县令。当时龙门尚未设县,属于增城管辖,因此他也是龙门的主官。

廖坚人如其名,面对陆续迁入的族群和纷繁的矛盾,他一秉大公,坚刚不可夺其志,受到广泛的尊重爱戴。治理增城九年,他对位于增江河畔,当时的增城西林都一带的山水十分钟爱,于是任期满后,便选择在这裹安家定居,自此,龙门廖氏在径口村落担开基。

当时的龙门,万山林立,虽远离战火,但是依然野兽横行,盗匪猖獗,因此廖坚的子孙大多崇尚武略,其幼子廖荣投身军旅,因功“赠光禄大夫”,开启了廖氏子孙“以武为功”的先河。此后他从径口村迁居到菱角塘,并在这裹创建祠堂。廖氏一门开始崭露头角,菱角塘成为龙门廖氏祖地所在。

廖荣之后,两代单传,至孙子廖金凤时,南宋政权已岌岌可危。据明嘉靖《增城县志》记载,廖金凤,字叔祥,生于南宋嘉熙二年。童年时,廖金凤已异于常人,有神童之称,于南宋开庆元年高中进士。

南宋咸淳二年,元军大举出兵进犯南宋。宋度宗下诏各地忠义之士勤王,廖金凤当即响应,沿途招兵买马,军队扩充到数万人。到达临安后,廖金凤与其它勤王将领诸如张世杰、文天祥等,向元兵发起进攻。元兵进入福建,廖金凤镇守岭南第一关梅关。在保卫南宋王朝的过程中,廖金凤立下了令人瞩目的军功。廖金凤也成为龙门官阶最高人物,他扩建了菱角塘祠堂,生五子,均有功名,五子在龙门四处迁徙,子嗣十分兴旺,尤其是三子廖剩甫,开基龙华镇功武村,利用这裹便利的航道交通,亦商亦儒,迅速发展壮大,陆续建起高大雄伟的城堡碉楼,数百年绵延不绝。

自此廖氏已经在龙门传承五代,廖氏子孙,开枝散叶,遍布县中,他们起于诗书,忠厚传家。这种风气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廖氏子孙的性格和传统。

文/曹杰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