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一切交流都是要靠语言,他们用了一种特殊的沟通方法,就是唱歌。他们用歌来记录生活、交流情感。这些疍家人唱的民歌也称“疍家歌”“渔歌”,是沙田民歌的始祖。
▲村民们正在表演沙田民歌。
▲“装泥鱼”所用的捕鱼笼。
疍民好歌,婚嫁喜庆要唱、出海捕鱼要唱、休闲欢聚要唱,歌声高亢而粗犷,即编即唱、口耳相传。“两岸画栏红照水,疍船争唱木鱼歌”便是昔日珠海疍家人的生活写照。木鱼,原是唐代佛教坐禅念经时用于打击节拍的一种道具,传到民间后,广府人信佛把坐禅念经创作成木鱼歌。疍家人爱学习,信佛,也唱木鱼歌。
赵海崴说:“民歌裹包罗万象,有人生道理、家长里短等方方面面,是疍家人生活的生动写照。”
沙田民歌通俗易懂,歌者也不需要高超的技巧,没有师徒传承或固定谱系,所以每个世代都有些个性独具的歌者,沙田民歌也自然而然地在水乡中代代传唱。
具有疍家文化特色的,还有他们的水上婚嫁习俗,疍家的婚礼丰富了疍民单调的生活。疍家的水上婚嫁,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船尾摆放稻米和花朵,是相互倾慕的疍民男女表达爱意的方式;婚礼繁复而隆重,疍家船队迎娶送嫁,新人也以船为洞房。《广东新语》记载:“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赵海崴说,水上婚嫁从严格意义来说,也是离不开疍民的歌。“新娘出嫁的前一天要哭嫁。因为水上人是居无定所的,在一个地方很难长时间地居住,也就是说,当我把女儿嫁给岸上人,这个女儿可能就会定居在岸上,但是她的娘家可能一辈子再也见不到了。新娘慢慢哭,一边哭一边唱。”
专题 更多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