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淡水邓氏作为惠阳名门世家,以优良家风带动民风乡风向上向善。邓奕贵以不蓄私财好善乐施传承仁义之风,邓承修以面对强权的铮铮铁骨志气传颂爱国之风,邓乃燕以杀身成仁的决绝之势传扬革命之风,这对近世惠阳、惠州社会风气产生重要影响。
▲邓承修故居壶园
邓承修的曾祖父从龙公曾跟着曾伯祖父一起招安洋匪,捐备军需,数以万计,维护了淡水地方秩序,促进了当地安宁。承修曾官至御史,对权倾一时的李鸿章的“卖国”行为秉笔直言,大胆弹劾,不畏生死。中法战争之后,担当勘界重任的邓承修,不畏法国的威胁,据理力争,致力维护国家疆域完整。如此铁骨铮铮的人物,历史是不会遗忘的,民众也会铭感于心。今广西友谊关(原镇南关)挂有邓承修遗像,以记其功绩,中越交界处,仍立有邓承修当年立的勘界碑。
到了民国时期,邓氏家族不乏热血男儿,他们忧国忧民,投笔从戎,不惜马革裹尸。光绪十四年(1888年),邓承修因病辞归,在惠州主讲丰湖书院。其次子仲果随侍受教于左右。承修为让儿子接受新思想的熏陶,特地将其介绍给康有为。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传播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在万木草堂初期,“仰高祠共学者,则约为五十人而已”,其中就有邓仲果。邓承修不固步自封,主动送儿子接触新思想,这既有保家族繁荣昌盛的缘故,又希冀国家民族命运能够迎来新的转机。
晚清时期,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邓氏后人邓乃燕深受鼓舞加入同盟会。一身正气的邓乃燕参加了辛亥年(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乃燕深感“时机已迫”,与邓仲元一起,在淡水号召四乡民众,以所办淡水民团为主力军起义,猛攻惠州城。是役,清军闻风丧胆,“一经败退,即树降旗”。然而,身先士卒的邓乃燕却在功成前阵亡,终年38岁。
专题 更多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