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 星期五 11:20:10

惠州邓氏打破“士农工商”阶层 从盐商转变为官宦世家

发布时间:2023-12-21 20:07

设津贴勉胤奋进 情系桑梓育良才

在惠州,提及邓氏,盐业、教育是焦点话题,历史上,惠阳淡水邓氏家族以盐贩起家,历经几代经营,实现阶级晋升,跃升为惠阳当地的名门世家。其中,出现不少亦商亦政亦文、于国于民有贡献、有影响力的人物。

邓氏家族史上可圈可点的事迹有不少:“铁笔御史”邓承修创办崇雅书院,为近现代中国培养了郑仕良、邓仲元、邓演达、叶挺、郑怀昌等杰出代表;后人邓梦湘在惠州首座女子学校“惠州振坤女子学堂”成立初缺乏师资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勇担总教习一职,推动当地女子教育的现代发展;始祖邓奕贵在淡水开基后至今百余年,邓氏坚持设教育津贴,鼓励族内学子奋发向上……

邓承修雕像手捧书卷,目光如炬。

▲邓承修雕像手捧书卷,目光如炬。

邓承修故居壶园中的历史长廊。

▲邓承修故居壶园中的历史长廊。

史料展陈诉说邓氏家族史。

▲史料展陈诉说邓氏家族史。

邓仲元雕像

▲邓仲元雕像

“孝悌”“仁义”融进家训祖训

“孝悌”和“仁义”被浓缩进了邓氏家训祖训,也在家庭教育和日常的生活中践行。“仁义”在邓氏家族的发展中,集中体现在乐善好施。

邓奕贵是惠阳淡水邓氏开基始祖,其父亲邓利生在新安县大鹏城经营盐业,后邓奕贵到惠承办东江盐务,生意规模由小到大,越做越强。得以发家致富的邓奕贵并未视财如命,反而秉承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惠阳淡水邓氏族谱》中记载了乡友对他的评价:“公生平孝友慷慨,乐善好施,积德承先,创业裕后。”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邓奕贵有四子,虽从事不同行业,或从商,或从政,但在他的影响下,四子间相互辅佐,将乐善好施的美德发扬光大。

据记载,次子邓云龙精明好善,见识超卓,从小帮助父亲创业,在耳濡目染之下,尽管掌握家族大权,但能够身无蓄财、公平正直。三子邓兆龙豁达大度,智略有为。他壮年时继承家业,守而兼创,扩大盐业务,家产日增,但不蓄私财,慷慨好施,曾自告奋勇去招安洋匪,捐备军需数以万计,和平解决相关问题,人们广为称颂其功德。四子邓从龙生平耿直,慷慨好施,在乐善好施方面,“不仅子肖父,而且弟效兄”。

设公积金勉励族内学子

在古代的阶级分层中,士农工商相对固定,邓氏家族何以从盐商转变为官宦世家?

惠阳淡水邓氏家族格外重视教育,几乎历代都设有公积金,希望子孙能够接受知识教育,为子孙的未来筹谋。《惠阳淡水邓氏族谱》记载,“奕贵公开创盐埠,赚来的钱成了‘津偿’(即公积金)”。这些公积金除了用来救助贫困危厄之外,就用来办邓屋私塾学校,对凡考取秀才以上的人分等级给予长期生活和学习津贴,或给予特别奖励。邓承修创办崇雅书院(即崇雅中学),也受到公益金资助。

直至今日,该传统还在延续,改革开放后,邓氏宗族以集资的方式,筹集150万元人民币,成立“邓氏奕贵福利公司”,投资建设了3700平米厂房出租,70%还本付息,余下30%作为福利基金用于宗族公益事业开支,其中重点就是资助教育。每年对考上大学和成绩居班级前三名的中小学学子予以奖励,其中考上重点大学的奖励3000元。2023年还专门在祠堂举行仪式,给7位学子颁发奖金奖状。

文/ 陈泽祺 图/王小虎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