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地区的五大书院由于是官办性质,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县府拨给一定办学经费和学产予以支持;二是民间筹集和乡梓捐助。相对而言,办学经费较为充裕。例如凤山书院开办后,香山县公署几次从县属公产田中拨给书院若干田亩,部分热心办学的士绅也不时捐款。到了光绪年间,凤山书院已有学田二百四十余亩,书院经费充足。十三乡镇子弟,凡有志求学者,均可前往修业,家中困难的学生每月还可以领取“膏火费”龙洋二两。
▲和风中学校园一景。受访者供图
珠海历史名人研究会会长吴流芳介绍,金山书院的创办经费,除县裹拨给部分款项和学产外,主要来自官塘、淇澳、鸡拍(今鸡山)等十二乡各族祖田按亩数抽捐集建。建校未足的经费,“议入神主附祀,乃得卓、畲、钟、邓、唐、卢六族入生银三佰伍拾两,俾清其账项”。后又得到百子会、养成会、同祖会银千余两,买下义兴围沙田220亩、各处税田50多亩为校产,作为书院的教学经费。由于书院经费充足,不仅为求学者打开方便之门,每届科考、岁考、乡试,书院赴试的员生,还可领取夫马费用。书院还实行奖学金制度,对学生中学习优秀者给予奖励。其中“课文格赏”最高赏银四毫,最低赏银一毫。“诗格”最高赏银一毫半,最低赏银五分六厘。其次,会试中进士者赏银一百二十两,乡试中举人者赏银六十两,中秀才者赏银十五两。
官办书院的兴办,促进了珠海地区教育的发展。据统计,明清时期,珠海地区共有进士9人、举人75人。这一时期,珠海地区名人辈出,开近代人物群星灿烂的先河。珠海前山中学(注:前身为凤山书院)副校长曹慧珊介绍,凤山书院创建之后,改变了整个珠海地区鲜有科举人才的局面。在它创立的147年间,先后总共培养了4名进士、15名举人,鲍俊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鲍俊于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其殿试卷子进呈御览,获道光帝赐以“书法冠场”四字的褒扬。鲍俊曾授翰林院庶吉士,后调刑部山西主事,候选员外郎、即用郎中。“鲍俊也是一个书画诗全才的人,最后成为岭南地区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曹慧珊说。
和风书院培养的才俊还有杨朝安,他是清嘉庆己卯(1819年)科会试第37名、殿试三甲第八名武进士,授蓝翎卫士、浙江金华营都司、处州镇游击将军;曾望颜,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举人(1819年)第160名,道光二年(1822年)殿试二甲第十名进士,曾任顺天府尹、陕西巡抚和四川总督;吴志韶,清光绪癸巳(1893年)科钦赐举人、甲午(1894年)科进士,钦赐翰林院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