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惠州北部的芦洲镇,一个名为岚派的古村中,拥有众多明清古建筑,至今保存较完好。鲜为人知的是,占据岚派古村将近一半面积的百年老宅,竟是同一个传奇家族——岚派许氏所留的历史印记。旧时,岚派许氏种植甘蔗并发展制糖业,因东江水运之利,通过航运将糖制品运至广州、东莞等地出售,成为东江流域叱咤一方的糖业大亨。
历经400多年的兴衰浮沉,岚派许氏家族昔日的繁盛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只有一座座沧桑的古宅老屋,作为其经营糖业盛极一时的历史见证。
日前,记者前往岚派村实地探访,仍能在村中找到糖房、糖寮等遗址。只是遗迹犹在,朱颜已改。如今,许氏家族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大多由于年久失修,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且屋内杂草丛生,沧桑破败感油然而生,残存的古韵似乎在向世人诉说昔日的辉煌与故事。
岚派村中最气派的古建筑当属二房大屋,其于2012年被确定为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该屋占地面积3436平方米,是传统“九井十八厅”客家民居建筑,由三堂、二横、二角楼、前围、后座构成,两层砖木结构。屋内的横梁和斗拱,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精美木雕和石雕。据村民介绍,以前二房大院的院子是用来晒糖的,后座则用作糖仓库,因此被称为“糖房”。
▲二房大屋内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精美木雕和石雕。
▲文林第虽没二房大屋气派,可木雕和壁画同样精美。
▲文林第。
▲岚派村历史悠久,大街小巷分布着众多古建筑。
二房大屋房屋众多,并由四通八达的小巷串联起来。据村民介绍,当时二房大屋高峰期住有100多人,后来渐渐搬走,如今只剩下几户人家还在居住。
从二房大屋出来后,沿着村道缓缓而行,不久便可到达五房糖房,其于2012年被列为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该屋平面微呈凸字形,三进二横,占地面积732平方米。硬山顶,阴阳瓦,龙船脊,青砖清水墙下部夯筑,两层砖木结构,基本以墙承重。门有门斗,以花岗岩框边。大门两边为敝开式倒座房,后院左右及左横屋头间开有侧门,三进二层上开较大的木框方窗。据村民所述,五房糖房为储糖、晒糖专用房。
至今,五房糖房大体格局得以保存,然二三进间右边建起了两座简易平房,二进中部被建成为现代两层楼房,敝开式倒座房被封以砖墙。目前,可以看到有村民在居住,院内摆放着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当时村裹很多人家都有专门的房屋用来储糖、晒糖,因此称为糖房。后来大家不再制糖,糖房或变为普通老民房,或挪作他用。”今年83岁的村民许国兴说。
五房糖房不远处是文林第,虽没二房大屋气派,但其木雕和壁画同样精美。该屋占地面积3027平方米,由一前围、三堂、左二右三横屋构成。前围为倒座房,与左右横屋相接形成大院,门额挂木横匾阳刻“文林第”,内斗两层。
门厅仪门上木匾阳刻“六谦堂”,两侧为堂横屋门。右外横屋门开于正面与堂横屋齐平,左外横则于堂横屋与前围相接处开门出入。
文林第代表着许氏历代对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如今,文林第整体保存尚完好,只是倒座房基本被改为现代平房,左外横屋中部已不存,变为巷道,后部及最外部为后建房屋。
除此之外,岚派村还有“泰记”“下糖房”“新屋”“六房公”等历史建筑,它们不仅经历了许氏家族几百年的盛衰荣枯,也见证着东江流域从明清至民国年间的历史变迁。
文/杨锦强 周婷婷 图/王小虎 廖咏琳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