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降临,人间欢腾。今年中秋国庆假期,11.5万人次观众聚集于江门鹤山雅瑶镇陈山村,观赏极具烟火气息的陈山舞香火龙。烟雾缭绕、人声鼎沸,节日气氛随着星星点点的焰光舞动而达到顶峰。作为著名的广东省级非遗,陈山舞香火龙习俗源于中原,盛行于南国乡村,既蕴含着历史变幻,又具有鲜明民俗特色。
▲“龙抬头”威武霸气。
陈山村地处江门城区与鹤山沙坪之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700多年前,李氏族人历经迁移,到此定居,还带来了极具特色的舞火龙习俗。
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龙图腾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比如陈山村有7个“里”,每个地名都包含一个“龙”字,寓意着神龙于此间盘旋。
每逢节庆或重大仪式,中国人都会上演舞龙仪式。根据古代传说,龙为水神,既能布施雨水令五谷丰登,也能降下洪水令百姓流离。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华先民们会在特定时节举行祭龙仪式。而舞龙正是从这一仪式中演变而来。
▲用竹竿制成“龙骨”。
而在陈山村,据当地村民介绍,舞火龙除了祈福禳灾外,还包含着陈山李氏对先祖的纪念。原来,陈山李氏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陈山村李氏族谱中明确写道“我祖世居开封府祥符县”。与众多从中原南迁的李氏族人一样,陈山李氏奉中唐名将李晟之子李宪为先祖。
相传在唐德宗建中年间,朱泚谋反,李晟率军平叛。一天夜裹,李晟指挥大队人马准备夜袭叛军,忽然,军马停滞不前,问其故,众军士言“前方鬼哭狼嚎,夜行不得”。李晟认为战机不能错过,即令军士将田间的麦秆、杂草等割来,扎成一条条草龙状,插上随军带来的香烛,鸣锣敲鼓。李晟的部队像千百条火龙蜿蜒前进,军士士气大振,趁势大败朱泚。唐德宗大喜,封李晟为西平郡王,后又封其第十子李宪为江西观察使、岭南节度使。后来,李宪举家迁往江西定居,成为李氏南迁先祖。
如今,陈山村每次舞火龙,都是由村内青壮男丁舞龙巡游。他们舞龙时威风凛凛的姿态,正如其先祖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勇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游龙”期间,陈山村火树银花。
▲村中长者进行“起龙”。
▲村民以醒狮鞭炮“迎龙”。
草木造就百米长龙
根据传统,陈山村一般在农历八月廿一前后举行舞火龙活动,活动为期3天。而在此前后,则须进行一套完整的仪式,包括造龙、起龙、大巡游、盘龙、收龙、饮龙酒等。
根据鹤山非遗保护中心提供的资料,陈山香火龙并没有一条固定的龙,都是在举办舞龙活动前制作。“造龙”又称抟龙。陈山村民先用大竹筒扎好龙头、龙尾的骨架,龙头高约5米,龙尾长约6米,骨架外用山草和蕉树皮等包扎,以便插香。龙身以麻绳、铁丝作为龙筋,用榕树嫩枝、野草等包扎成“龙肉”。龙身每隔1.5米分成一节,为“龙节”,用树干或竹竿作“龙架”支撑扎牢,供舞龙者操持,龙身长约80至100米。舞起整条龙须百余人同时进行。
文/图 陈卓栋 麦和幸 谭耀广 欧蕊荣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