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邨“幸福计划”更人性化,学者冀设计符合需求

发布时间:2023-10-18 09:56

新一份《施政报告》将于下周三发表,本报追踪去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为公营房屋拟订“幸福设计指引”的发展进度。房屋局推出3个计划以测试指引的可行性,其中“幸福先行.预试计划”挑选了5个屋邨,按照幸福设计概念实行较大规模的改善措施。该局专责小组团队强调,设计要结合“以人为本、以地为本”的元素,对比以往以成效为主要考量的房屋政策,是次计划更人性化。有学者期望,局方在规划设计前真正了解使用者的需要,摆脱旧日死板的概念,创造新意。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后排中)近日频频落区与街坊对话。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后排中)近日频频落区与街坊对话。

去年《施政报告》提出,要为公营房屋居民缔造更有幸福感的居住环境,现阶段由房屋局局长率领专责小组展开顾问研究,以制订“幸福设计”指引。

中大城市研究课程主任伍美琴指,“幸福感(Well-being)”有几个层次,套用于居住环境上,最多文献提及居民的私隐度,举例香港有不少人居于  房等不适切住房,甚或在情绪不愉快时没有空间释放,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当几个人毫无私隐,‘你眼望我眼’,其幸福感会受好大打击。”至于心理及社会层面,她指,幸福感与其他人有关,例如感受到被人接纳、在社区有参与度、跟邻里有正向关系时,居民也会开心一点,“如果社区有更多公共空间,居民认识到更多人,并且为居住的社群作出贡献,都能加强幸福感。”

去年《施政报告》提出要为公营房屋拟订“幸福设计指引”,多个计划经已顺利开展。

▲去年《施政报告》提出要为公营房屋拟订“幸福设计指引”,多个计划经已顺利开展。

伍举例,天水围早年被封为“悲情城市”,后来有社工介入让区内妇女互相认识并成为群体,居民有倾诉对象时,幸福感亦有所提高。她直言,“幸福感不虚无,可以好实在,但要居民一起去经历而得来。”

专责小组推行3项计划以测试“幸福设计”指引的可行性,其中“幸福先行.预试计划”挑选了5个楼龄40至45年的屋邨(见表),按照幸福设计概念实行较大规模、具主题的改善措施,并就计划的执行经验完善指引。项目设计思维顾问、香港设计中心业务发展及项目总监林美华强调,被选择的屋邨并非“有问题”,而是各邨的地理位置、屋邨规模、人口年龄等因素有异,加上邻近可以达到的社区资源不同,  内居民对幸福感的需求也不一样,希望能够多作尝试,继而宏观了解其他屋邨的需要,“团队以科学方式评估,了解过邨内需求、成效、管理模式和规模才作出选择。”

“幸福先行.预试计划”入选屋邨

▲“幸福先行.预试计划”入选屋邨

5屋邨获特选“先行预试”

计划研究伙伴、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乐龄实验室的毛家谦教授透露,计划先由193个公共屋邨收窄至10个,经过实地视察了解居民如何使用公共空间,才诞生最终定案的5个屋邨。他以启业  为例,居民觉得启业运动场好重要,产生认同感,更认为球场是屋邨地标,“地方形象已在居民心中埋下种子。”他相信,5个屋邨都有特点,团队的任务在于如何运用并放大特质,让人觉得“条邨属于自己”。

另一“缤fun屋邨计划”,房委会每年拣选约10个公共屋  ,进行外墙粉饰及优化康乐设施等小型屋邨改善工程。计划项目顾问兼HIR建筑设计室联合创办人锺子豪指,在设计上,营造幸福感需要建立归属感及自豪感,社区就会凝聚得更多。他举例,为马鞍山利安  进行粉饰时,利用了当区具代表性的杜鹃花,“把花设计在不同外墙或标志上,都能令大家发现自己的居所有特色。”

“小细节”也可提升幸福感

他续说,设计也要具实用性,当公共空间设施度身订造满足到该屋  的需要,居民才会感觉到幸福。他以观塘云汉邨为例,尽管邨内已有大量座椅,但随着屋邨人口逐渐年长,座位的需求亦越来越大,要相应增加更多舒适的座椅,而且座位的扶手可以做得更仔细,如有位置让长者放枴杖或买菜袋,“小细节都可以让整个屋邨的设计更加实在地提升幸福感。”

房屋署总建筑师李民伟指,旧有屋  的需要明确,居民和社区有深厚连系,作出改善工程可以非常对应,但新屋邨却存有未知之数,故订定指引要全面,以生成更加清晰的蓝图去做设计。他续说,指引要适时更新,才可以在往后继续派上用场,“不论现有或新屋邨,由落成到跟居民一同成长,可能每一个阶段和年代都有不同改变和需要,所以指引要有弹性及作出调整。”

事实上,房屋局历年来也有推出不同计划作屋邨维修及改善工程,包括全面结构勘察计划及屋  改善计划,前者用作检测及评估公屋结构安全和居住质素,后者则确保居民继续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拟订“幸福设计指引”的性质类同。被挑选作预试计划的5个屋邨皆曾纳入全面结构勘察计划,其中富山邨已评定为“不需拆卸重建”及作出修葺和巩固工程,馀下4个则在第二轮斟察计划名单。房屋局指,房委会一直按其政策和4个基本原则,包括楼宇结构状况、修葺工程的成本效益、重建屋邨附近是否有合适的迁置资源,以及原址重建的潜力,审慎考虑是否重建个别屋邨,并没有正面回应计划性质有否重叠。

林美华指,结合“以人为本、以地为本”的设计是重要一环,尽管相关部门多年来也有在不同项目尝试加入幸福元素,但因应实际情况,提升硬件设备时无可避免比较“碎片化”,而且增加幸福感不是一时三刻见效,希望能够透过计划达成“地方营造”,“运用设计将空间营造成兼顾硬件、心理、社会和生态层面的地方,令幸福感能在地方和社群之间发挥最大功能。”她坦言,以往房屋政策以成效为本为主要考量的决策方式,是次计划更人性化,是一大进步。

倡仿效狮城 构筑专属空间

伍美琴坦言,香港新落成的公屋都是绿色建筑,而且环境不太差,十分难得,唯一可批评的是屋邨格局渐趋一式一样,“和谐式公寓不是转变外墙颜色就有不同。”要让居民参与更多社区设计,她以新加坡的组屋为例,当地人会把原本空置、向居民开放的楼宇底层称为“void deck”,曾有教授团队为一座组屋居民开办工作坊,让他们共同构筑一个专属空间。她续说,曾见过“void deck”备有厨房,令独居的居民一起享受下厨乐趣,更为要负责照顾孙儿的祖父母设立麻将耍乐及玩具柜,“小孩放学后不用立即回家,可一同休息一下。”她指,现时做规划设计时,未必真正了解使用者需要甚麽,若然港府要为市民缔造幸福感,以结果为目标,希望不要像旧日死板,而是用点创意。

房屋署总建筑师李民伟(左)及幸福设计指引项目顾问、邻里关係研究所总监何力辉(右)亦有一同落区。

▲房屋署总建筑师李民伟(左)及幸福设计指引项目顾问、邻里关係研究所总监何力辉(右)亦有一同落区。

不论现有或新屋  ,由落成到跟居民一同成长,可能每一个阶段和年代都有不同改变和需要,所以指引要有弹性及作出调整。

富山邨办导赏团  助新旧邨民融和

曾有社福机构透过政府资助到富山邨进行社区计划,协助新旧邨民和谐共处。

黄大仙区富山  的富仁楼、富信楼及富礼楼在1978年落成入伙,而富晖楼则是3年前新建成入伙,同一屋邨有居住多年的居民,亦有初来甫到的住户。社福机构循道卫理杨震社会服务处便申请“社区投资共享基金”,推出为期3年的社会资本发展计划“乐助富山”,协调区内居民的需要及促进社区共融。部门主管麦丽娥指,邨民增加令社区设施需求上升,计划令居民互相支援,社会变得更融洽,“协助新居民适应地区,同时令两班居民和谐共处。”

曾有社福机构透过政府资助到富山邨进行社区计划,协助新旧邨民和谐共处。

▲曾有社福机构透过政府资助到富山邨进行社区计划,协助新旧邨民和谐共处。

她分享,计划邀请原有居民举办屋邨导赏团,带领新入伙的居民认识社区,例如介绍乘车较方便的地点、买东西较便宜的店铺等,亦有组织维修队,让邨民学习帮助邨内老人家修葺家居,“新入住的较多是年轻家庭,而原有居民都较年长,也是一个跨代共融的机会。”她续说,计划还招募和培训居民成为“家庭楼长”,“富晖楼有不少带同小孩一起入住的‘核心家庭’,我们以家庭为单位作配对,希望他们关顾及探望同一楼层的独居长者。”

推园景改善工程  提供“绿绿家园”

房屋局亦推出“绿绿家园”园景改善工程,为居民提供绿化的居住环境。

“绿绿家园”拣选了20条公共屋  加强绿化元素,并进行推广,令居民多认识屋邨内的植物和环境。据了解,团队会尝试构建“赏树径”,并增加草地等绿化地方,让  民有更多地方聚集、聊天和举办活动。作为项目顾问的奥特地境联合创办人陈元敬指,园景设计是“地方营造”手法,“赏树径”可以吸引居民入内了解自己的屋  有甚麽植物,同时间加强观赏性,令园景和屋  有更大的连系;另一方面,若然邨内本身有灌木丛,居民无法应用,变成草地就可以为公共空间增添不同功能。

陈续说,由于现时计划针对现有屋  ,要仔细观察不同位置跟当初设计时所需要的功能有何不同,“例如邨内长者越来越老、小朋友渐多,有些原本适合的设施也可能需要改动。”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