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 星期一 09:54:23

​惠东梁化“斗牛狮”,舞武一体刚柔并济

发布时间:2023-10-13 13:55

在广东惠州,舞狮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更是融入血脉的文化传承。逢年过节或庆典盛事,民间都有欢快的舞狮助兴。尤其春节期间,狮队穿乡过村,精彩纷呈的舞狮贺春活动在街头巷尾轮番上演。对惠州人而言,看一场热闹喜庆的舞狮表演,不仅是对春节最温暖的记忆之一,更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

W1a

▲斗牛狮队受邀参加惠州非遗大巡游活动,颇受市民欢迎。受访者供图

W1b

▲斗牛狮表演时的伴奏乐器、表演道具。

提起惠州舞狮,多数人首先会想到麒麟狮、醒狮或是盖子狮等。其实,在惠东县梁化镇,还有一种特别的舞狮,叫“蓝氏集艺馆斗牛狮”。其根据《西游记》的孙悟空、沙和尚等智擒牛魔王的故事编排而成,主要流传于光长蓝屋村等几个汉族村落,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据《蓝氏族谱》及祠堂记载,蓝氏集艺馆斗牛狮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W1c

▲2017年1月,梁化蓝氏集艺馆斗牛狮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W1d

▲2018年12月,蓝氏集艺馆斗牛狮被列入惠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W1e

▲蓝燕翔与狮队成员示范武术动作。

2017年1月,梁化蓝氏集艺馆斗牛狮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12月入选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遗项目。

高难度动作舒展流畅

作为惠州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梁化蓝氏集艺馆斗牛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通过舞蓝氏集艺馆斗牛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长寿,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独有的精神内涵、表演套路、仪式规矩、服装道具、音乐与图腾,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为当地群众加深情感交流,促进社会和谐、联络外迁乡民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

W1f

▲斗牛狮队受邀在深圳参加活动。 受访者供图

W1g

▲斗牛狮表演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受访者供图

W1h

▲斗牛狮表演吸引众多村民驻足观看。受访者供图

W1i

▲斗牛狮参加活动时,与市民合照。受访者供图

W1j

▲斗牛狮队常在祠堂门前练习舞狮和武术。

W1k

▲斗牛狮队受邀在丰湖书院表演,年轻队员活力四射。受访者供图

与其它常见的醒狮、麒麟狮不同,梁化蓝氏集艺馆斗牛狮是哑剧的面具舞,属于傩舞一类,融音乐、舞蹈、武术为一体。其造型独特,具有明显的特征,狮头呈半椭圆形,头顶圆而底部平整,额头硕大丰满,额间刻有王字图形,眼大如铃铛,凸出如牛眼,鼻子硕大凸出为黑色,底部平整,可以自如张合,上下刻有牙齿各十颗,额如狮子鼻口如牛;狮身短小以红黄绿黑为主,中间以白色绒毛点缀凸显狮身斑纹。

斗牛狮表演登台时,由狮子(1人)、阿佗(1人)、沙僧(1人)、猴子(2人)组成。舞斗牛狮时为一人舞,狮身以绳子绑于舞狮者小腿之上进行表演,翻滚、跳跃、穿桩等动作比传统双人舞狮更显灵活。

舞狮全程围绕一张八仙桌展开,两只猴子出场亮相,飞身过桌,紧接着阿佗、沙僧逗引狮子出场,并为其洗脚、破肚。随后,狮子在阿佗、沙僧引导下,始终与活蹦乱跳的猴子在桌上桌下互相嬉戏打闹。整个过程充分展示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阿佗、沙僧的诙谐、勇敢,猴子的机智灵动,整体表演尽显腾、挪、翻、纵等高难度动作,展示斗牛狮之非遗魅力。紧接着是武术表演,主要为三步桩,套路为一冲拳、二冲拳、三冲拳、抬脚一鞭、上脚一挑……还有二人对拳桩、空手对双刃、双刀对单挑等表演,充分展示出“浮、沉、吞、吐、援、擒、抓、提”的蓝氏拳法精要。

整场表演时间一般约50分钟,以鼓、锣、擦、钹等乐器为伴奏,衬托现场气氛。舞者根据乐器节奏而变换情节,动作舒展流畅、刚柔并济,既展现出中华武术之阳刚,又将传统舞蹈的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悦耳曲调与舞台剧情变化扣人心弦,引得现场观众拍手叫好。

文/图 杨锦强 曾世立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