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长乐韵,古调舞新曲

2023-10-10 15:24

以竹制马、人“骑”骏马、擎灯撑伞、敲锣打鼓、喜气洋洋……这是在广东梅州五华流传了六百多年的佳节必备歌舞——竹马舞。它以独特的表演道具、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收获了大批忠实“粉丝”。

2007年,竹马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马舞表演。

▲竹马舞表演。张忠宏摄

竹马舞表演道具——竹马。

▲竹马舞表演道具——竹马。

竹马舞表演道具——礼品帽。

▲竹马舞表演道具——礼品帽。

“竹马”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晋代便有“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的记载,唐代亦有“嫩竹乘为马,新蒲折作鞭”的描述,诗仙李白更是以一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让“竹马”成了两小无猜的代名词。据考证,早期的竹马并没有固定形象,只是用一根竹子来替代。至宋代,竹马的形象渐渐丰富起来,拥有生动形象马头的竹马出现在宋代的绘画作品裹。宋元时期,竹马不再局限于“以竹当马”的少儿游戏,出现了用脚踩高跷而舞竹马的特技“踏跷竹马”和扮演角色的竹马舞等节目。

一曲竹马戏 从古舞至今

作为一种民间歌舞,竹马舞又称“打马灯”“舞竹马”。它起源于北方,盛行于江浙一带,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于明朝由福建(一说“江西”)传入五华北部,后逐渐活跃在五华各镇。据五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东明介绍,竹马舞在五华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罗爱青开展竹马舞培训课程。

▲罗爱青开展竹马舞培训课程。张忠宏摄

罗爱青与丈夫张育祥。

▲罗爱青与丈夫张育祥。

在五华当地,关于竹马舞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浪漫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周王伐纣时期,周王部将土行孙与纣王军中的邓婵玉相爱。周王军师姜子牙为玉成美事,以旗杆竹制成竹马,以绿竹制成鸡、鸭、鹅、鱼等灯并施展法术将其化为活物,由土行孙驾彩车,上大夫散宜生擎幌伞(一作“浪伞”,即华盖),众将官武士骑竹马、扛彩礼,扮成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地去到邓营,战胜伏兵,迎回邓婵玉与土行孙成亲。因来源于迎亲的喜庆氛围,五华竹马舞表演也带有喜庆色彩,是当地欢庆春节、元宵必备的传统歌舞。

竹马舞的历史来源,还有另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宫廷乐师被贬,在民间看到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他便模仿宫廷皇室出巡的排场,用绿竹制成马和车以及鸡、鸭、鱼等款式的六畜灯。男子骑马称竹马郎,女子坐车称竹马娘,随行擎灯、撑幌伞,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去闹元宵。竹马舞是以六畜灯领路,寄寓着六畜兴旺之意。因此,竹马所到之处,家家户户便敞开大门,喜迎竹马,口念“舞竹马、跳竹马、财丁到我家”“舞起富贵马,六畜兴旺到我家”这些顺口溜。如今逢年过节,特别是闹元宵,竹马锣鼓响起来后,五华各村镇的群众仍会成群结队前来观看。2007年,竹马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图 丘锐妮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