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600多年前,河西鲜卑族豪强秃发乌孤,在如今青海、甘肃一带建立南凉政权,这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个“短命”的北方鲜卑政权,在历史上“一闪而过”。而在1600多年后,青海卫视摄制组却南下到江门鹤山市龙口镇的霄南村,采访当地的源氏族人,希望找寻到千年之前的南凉往事。
记者了解到,虽然民族身份登记为汉族,但一直以来,源氏族人都流传着“祖宗来自草原”的故事。1997年,源氏族人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谱》,从中查到“源族受姓始于北魏”等记载。从20世纪末起,不断有源氏族人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本族“根源”,还曾北上内蒙古、青海等地溯源。最终,源氏被确认为建立南凉的鲜卑秃发氏后裔。
▲霄南文化广场内矗立的源贺铜像。陈卓栋摄
▲位于青海的南凉虎台遗址公园,霄南源氏后人曾前去寻根溯源。受访者供图
从秃发到源氏,从北方到南方,从鲜卑到汉族,霄南村这个南国小村落,蕴含着厚重的民族变迁史。
龙口镇当地人士介绍,霄南村由霄乡村和南安村合并而成,立村800余年。今年6月,青海卫视《昆仑风物》节目组来到霄南村采访。该节目组编导马超表示:“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魏晋时期,青海有一个南凉政权,它是一个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而南凉后裔有一个分支就在霄南村。”一个千年以前的北方鲜卑政权,与千年后的南方小村落到底有何关联?其连接点,就在源氏族人。
源氏,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姓氏。根据当地研究者源广万查证,全球源氏族人总数不到5000人,其中有2000多人集中居住在鹤山、佛山两地,其余散居在内地其它地区,还有小部分生活在港澳以及海外。其中在鹤山、佛山两地及港澳、海外居住的源氏族人大都祖籍属于霄南村。
▲源广和甘和茶(上左)。欧蕊荣摄
▲霄南村中秋舞篝火(上右)。 罗文茂摄
一直以来,在霄南村居住的源氏族人保持着一些独特的生活习俗,如中秋之夜围篝火跳舞、不吃马肉、床头朝北等。据称,源氏祖先从北方草原上来,所以祖辈延续这些北方草原民族规矩。
▲霄南村内的竹轩源公祠,保留“源流传北魏,衍泽颂西平”对联。龙口镇政府供图
20世纪90年代,当地另一位研究者源可就在寻根溯源时发现,霄南村内清朝所建源氏大宗祠存有“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发源传北魏,晋爵纪西平”等对联,1949前建的近湖源公祠则有“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的对联。1997年,源氏族人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谱》,从中查到“源族受姓始于北魏”等记载。由此,源可就认为源氏应为北魏拓跋鲜卑后裔。
1999年,源可就专程前往鲜卑族祖居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当时在鄂伦春民族博物馆馆长田刚的陪同下,源可就来到被认定为鲜卑祖源的嘎仙洞祭祖。田刚当时明确告诉源可就,源氏属于鲜卑族后裔。而他则是广东第一个到嘎仙洞祭祖的后裔。
文/陈卓栋 朱强 谭耀广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