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山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原因是什么?
李云鹏:佛山桑园围是大型滨海基围灌溉排水工程体系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工程体系完备、功能效益十分显著,保存完好,而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历史科技文化价值十分突出。
问:桑园围在中国的灌溉工程遗产中有哪些独特性?
李云鹏: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的历史遗存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中历史遗存最多的一项。它不仅见证了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水利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更是唐宋以来中国东部经济区不断向南拓展和经济中心南移的重要历史见证。桑园围的建设营造稳定、安全的生存环境,开启珠三角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也孕育了社会经济转型和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
问:具体来说,桑园围对于历史上珠三角地区的开发,特别是对古代佛山顺德、南海地区长期保持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李云鹏:佛山桑园围兴建之前,所在区域的土地频受西江北江洪水和海潮上溯的侵扰,人居环境、农田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桑园围的建设,将洪水和咸潮阻挡在围堤之外,围堤上的窦闸因时因势启闭则可根据需要实现引排水的功能,围内密布的河涌水网则成为农田灌溉排水、城乡聚落引水排涝、水运交通的重要通道。顺德、南海地区因此农田能够旱涝保收、鱼桑丰产,商贸也随之快速发展,城镇乡村安居乐业、文化不断繁荣。
问:桑园围遗产和文化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有何好建议?
李云鹏:桑园围是依然在用的水利工程,是“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遵循可持续保护的理念,认识到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区域发展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好了则二者可以相互促进。我认为,要严格有力实施《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基础是保护好古代水利工程与文化遗存,在城市化进程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更加注重水利遗产的保护。
备注:李云鹏,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