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桑园围工程的修建,极大促进了围内水运和商业的发展。
在明代,佛山桑园围地区就出现了“果基鱼塘”,即在塘基上种植果树。后来随着蚕桑业兴起,“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丝、蚕沙养鱼、鱼粪肥桑”,慢慢形成了“桑基鱼塘”的农业模式。作为最具经济效益的基塘类型之一,桑基鱼塘的收益“十倍禾稼”。在可观收益的驱动之下,当地群众纷纷从“种田”变为“耕塘”,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垦成为基塘。这催生了珠三角发达的蚕桑经济和丝织业,也为岭南文化带来新的创造。
明清时期,桑园围内丝织业发达,其中尤以南海西樵、九江,顺德龙江等地丝织业规模极大,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更远销东南亚,成为广东省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位于西樵下北老街的民乐窦水闸,就见证了西樵丝绸业的发展,当地逐渐成为当时广东最大的土丝集散地。“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一船丝运出,一船白银归”的谚语,一度传唱珠三角。
▲桑园围内的南海九江烟桥村。黎存根摄
▲南海九江烟桥村何氏六世祖祠。黎存根摄
▲南海九江烟桥村人文兴盛。黎存根摄
▲桑园围标志。黎存根摄
进入现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桑园围的耕种面积逐渐缩小,其历史与现实价值也不容小觑。南海区西樵镇在改革开放后成长为“纺织之乡”和“面料名镇”,就是脱胎于桑园围发达的蚕桑业和缫丝业;南海区九江镇则凭借桑园围把淡水养殖业发展到高峰,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淡水鱼苗之乡”。
2020年,佛山桑园围入选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评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灌排工程体系为主体的灌溉“世遗”。2022年3月,南海发布桑园围水脉规划,主要集中在南海区境内,南北贯穿丹灶、西樵、九江三镇,通达西、北两江,涉及沿线水脉58公里,规划面积16.29平方公里。文旅规划是桑园围水脉规划的核心,项目计划打造8个生态公园,8条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11个主题文旅场景、4段特色水上体验项目、1套游径体系。佛山市还依托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积极筹备建设桑园围博物馆、水情教育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