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0 星期四 20:04:40

​千年水脉顺势而围,文兴商盛涵育一方

发布时间:2023-08-25 13:53

始建于北宋的佛山桑园围跨越了900多年历史,被水利专家评价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历史科技文化价值十分突出,2020年成功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在佛山西樵山山脚,穿过岭南水乡风味十足的南海区西樵镇民乐圩,一座连接水道两岸的黄岗岩石拱桥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民乐窦”,一座古老的水闸。

明清时期,南海民乐是广东最大的土丝集散地。满载丝绸的渡轮从民乐窦出发外运,经官山涌至广州或江门,再通过水路便可远销东南亚、印度、中东和欧洲……

W1b

▲1949年收录的桑园围图。黎存根摄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地跨南海、顺德两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历史上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它的整体堤防工程有60多公里,历史上灌溉农田面积达20多万亩,集围垦、灌溉、防洪、抗旱、交通、运输、养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现在的灌溉面积仍约有6.2万亩。佛山桑园围虽是人工修建的灌溉工程,却绝不一味地与水争地、与江河洪水相抗衡,而是既行人定胜天、又讲天人合一。桑园围修建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了地形、地势的特点,同时对区域水势有科学的认识。利用西江和北江之间的水位差,把握时机,关闭窦闸可拒水入围,开则自流引水入围或排水出围,维持围内的合理水位。

W1a

▲甘竹滩左滩见龙桥。 黎存根摄

W1c

▲龙江新闸。黎存根摄

唐代中后期,部分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迁至岭南珠江三角洲一带。其时珠江洪水频发。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广南路宪张朝栋路过南海九江,适遇洪水暴发,亲眼目睹了这次洪水给当地居民造成的巨大危害。他“抵省后,即谕县传集里民,筹建基堤,以防水患”,并上疏请示,得到批准。这次筑围由工部尚书何执中主持,在西樵山,沿西、北江两侧筑起了两道高1-2米的防洪土堤,桑园围自此开始建设。经过前后三年的施工,东西两基终于建成。后来,又在上游修筑了吉赞横基来抵御上游洪水。

W1d

▲明代探花陈子壮为外祖父建的探花桥。黎存根摄

桑园围申遗特邀顾问专家、佛山市水利专家陈彦文介绍,在桑园围建设伊始采用了巧妙的办法,宋代水利官员将浮糠抛入江水中,然后跟随浮糠的走势,选择修建堤围的合适地点。正因这样顺势而“围”,60多公里长的桑园围防洪和灌溉的方式别具智能,弯弯曲曲如巨龙横贯在西江与北江之间。“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这也是佛山桑园围‘申遗’成功的重要原因。”陈彦文说。

明代是桑园围建设的重要时期。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九江堡乡绅陈博民请旨,率众筑坝甘竹滩,堵塞倒流港,连接西北两江防洪堤。至此,开口围转变为闭口围,西基段基本上全线有堤,桑园围雏形初显。

此后,经过历代修筑加固,桑园围形成了基围、河涌、窦闸三位一体的灌溉体系,18世纪末已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清末,这裹已有“居民数十万户,农桑田地一千数百顷”,被誉为“近省第一沃壤”“粤东粮命最大之区”。

W1e

▲桑园围甘竹滩洪潮发电站。黎存根摄

1925年至1926年,桑园围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水闸。二十世纪50年代官山水闸修建后,桑园围与樵北大围联成一体,合称为樵桑联围。经过联围、培堤、整治险工等措施,桑园围区域整体防洪标准由原来不足1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在1998年遭遇特大洪水时,樵桑联围水闸崩决,幸有南海、顺德数万军民以桑园围吉赞横基和东基作第二道防线,保住了围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洗礼,桑园围仍保障着当地的灌溉供水和防洪排涝安全,默默守护一方百姓。

文/图  黎存根 任海虹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