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 星期一 16:20:20

​饮食习惯传承,食辣文化逆公庄河而上

发布时间:2023-08-17 16:40

公庄人食辣的习惯,如何传递给公庄河上游的平陵、龙江?

W2a

▲公庄名菜——酸辣猪肠。公庄宣

W2b

▲公庄名菜——蒜米辣椒蒸排骨。公庄宣

从现今的行政区域看,公庄和平陵、龙江分属博罗和龙门,但是,相对公庄处于博罗东部客家山区是共性存在,平陵、龙江在广府文化深厚的龙门县中,则显得有点特别,这两个地方的人说客家话和本地话,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广府文化的生态。

明弘治九年(1496年),龙门设县,大部分地方从增城划出,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如茅岗(今龙江)从博罗划出。与公庄接壤的龙门“东大门”平陵,以丘陵为主,地势低平,故曰平陵。据1995年版的《龙门县志》记载,六百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间,平陵集市形成,沿公庄河上游、平陵河北岸向公路两侧延伸,呈块状分布,是农、林、副产品贸易集市。每逢圩日,博罗、河源的居民均到此趁墟。

自古以来,平陵一直是博罗、河源、龙门三地的交会之地,飞架在平陵河上的九龙桥有着特殊的地标意义。九龙桥的北面是当时属于河源的圩镇,顺平陵河往西南而下就是博罗公庄,逆流而上则是龙门地界,当年有“三县共此桥”的美名,见证了三地互市交流的繁荣。

在1951年前,平陵圩及其东面的一些村落归属河源县管辖。1951年,平陵划归龙门县管辖,并将原属龙江的路滩划归平陵,组成龙门县第五区。1956年,又将博罗公庄的隘子、竹龙、洞尾等地划归平陵。从这段历史渊源可以推论,和公庄相邻的平陵,在1951年设立镇建制时,得了公庄部分土地,饮食习惯自然传承过来。

如果放在自古以来公庄、平陵、龙江三地互市交流的语境下看,这片同饮公庄水、通行客家话的区域,形成了相同的饮食习惯,这是题中之意。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龙门县平陵、龙江两地地貌为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有别于龙门其它乡镇的山地地貌。这种地貌寒气较重,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平陵、龙江居民,选择辣椒为食,达到驱寒、祛湿、开胃的效果,这种推测也不是不可能,只是目前尚未找到确凿的史实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