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 星期一 10:25:51

公庄河流域嗜辣,谜团至今未解开

发布时间:2023-08-17 16:30

惠州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深受潮汕、客家和广府饮食文化影响。在普遍清淡的惠州美食中,以鲜辣出名的公庄菜可谓独树一帜。当地更是流传着一句话:“不会吃辣的人不叫公庄人。”无独有偶。与博罗公庄相邻的龙门平陵、龙江同样嗜辣,那裹的人们对辣椒情有独钟,无辣不成宴。

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称,“椒,产广州者,争浅皱少不大辣,名曰土椒”。又“有荜澄茄者(野胡椒),与椒相类,椒向阳,荜澄茄向阴,广人多以白豆蔻杂之为干末,以治噎食”。文中并未言及对辣的冷热程度,仅用来“治噎食”,相当于开胃菜,而不是主菜或是必不可少之菜。

不过,在惠州饮食文化中,却有一种特殊现象。珠三角地区以生鲜粤式饮食为主,鲜见食辣,东江流域也基本不食辣,唯独东江支流公庄河流域是食辣的——公庄河及其上游平陵河,串起了博罗公庄和龙门平陵、龙江三个乡镇(街道),这三个地方无一不食辣,甚至嗜辣。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有着必然的人文联系?这个谜团至今尚未解开,我们不妨从地理、人文、风俗等角度去分析和解读。

东江支流公庄河位于东江干流北部,发源于博罗县桂山糯斗柏,流经公庄、杨村,于泰美镇沐村注入东江。公庄境内,獭子圩和桔子圩两个集市在公庄河畔繁荣至今。公庄河上游平陵河,发源于龙门县龙江镇,流经龙江、平陵两地,南流注入公庄河。可以看出,公庄河流域前半部分分布着公庄、平陵、龙江三个接壤的乡镇(街道),共饮公庄河水。

W1a

▲公庄镇举办“粤菜师傅”培训班。和熙摄

W1b

▲2023年“公庄味道”美食嘉年华活动,扩大公庄美食影响力。石国良摄

公庄河流域的食辣现象,源头在公庄。公庄食辣从何而来?这需要从公庄来历说起。北方的乡村大多以“庄”为名,这种现象在岭南并不多见。目前,文史界定义“公庄”的得名,或与黄巢起义有关。唐僖宗干符六年(879年),黄巢率军南下,由福建进入广东,攻占广州。

W1c

▲公庄名菜——萝卜酱煲鸡。公庄宣

W1d

▲公庄名菜——酸豆角炒肉末。公庄宣

W1e

▲公庄名菜——酸辣鲤鱼。公庄宣

博罗县石湾镇有南庄,惠城区河南岸有马庄和“将军泉”,惠州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惠州文史专家何志成认为,这应该不是一种巧合。“公庄”之名的由来,极有可能是黄巢起义军沿东江两岸进攻循州时留下的伤病员,躲过官军的追捕,后来成为当地村民,并称其居住地为“公庄”,沿袭北方人对“村”的称呼。穿越千年,黄巢石像遗址早已湮灭,但是这段特殊的历史渊源,却让公庄散发着特殊的人文魅力。

辛辣之味,在中国由来已久。《吕氏春秋》记载宰相伊尹给商汤讲治国有如调和味道,“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五味。“辛”指的是辣,如《通俗文》云:“辛甚曰辣。”

由此可以推测,如今居住在公庄大地的百姓人家,嗜好食辣,这与当年南下公庄的北方人保留着食辣的习惯一脉相承。公庄人食辣的习惯,缘于北方饮食文化在南方的流播。

文/侯县军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