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与一般祠堂“坐北朝南”不同,菉猗堂为“坐东向西”。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赵敏强解释说,如此布局是因为祠堂西边不远处即为崖山海战点。菉猗堂后堂殿,抬头就能望见悬挂在横梁上的“忠孝义士”牌匾,该匾额见证了700多年前宋元海战的历史。
▲菉猗堂。
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南宋小皇帝赵昰败退到香山。斗门赵氏三世祖赵若梓闻讯,即与赵若桃、赵若榉兄弟三人,召募数百忠勇乡民,具舟迎驾以勤王。为保存皇家宗族血脉,丞相陆秀夫即令赵若梓等归家入山隐居,授赵若桃为承直郎,封赵若榉为武翼大夫,敕赐赵若梓为“忠孝义士”。
1279年2月,元军包围崖山,宋军惨败。在覆没之际,两军还经历了一场历时23天的海战,双方投入总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000余艘,就是史称“世界历史上四大海战”之一的崖山海战。最终,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纵身一跳,一个绵延了320年的王朝,在大海裹沉没。崖门失守,元朝将领张弘范欲屠潮居里,赵若榉、赵若梓兄弟二人为民请命,潮居里三百户人家得以安居。赵氏族人也因此得以繁衍生息,成斗门地区大族。
宋皇室后裔自从在斗门地区开族以来,他们将宋代中原文化在本地区发扬光大。700多年来,斗门赵氏族人秉承“诗书传家”的皇室古训,以“知书识礼”的美称饮誉黄梁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专题 更多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