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山苍苍,梅海汤汤,惟我祖德,山高水长。”主祭师吟诵古注文,雄浑有力的声音响彻整个菉猗堂。沿袭千年的宋朝皇族祭礼,至今仍在珠海南门村代代相传……赵氏家族的荣光和过往,就隐匿在这青砖壁画、飞檐斗拱的祠堂之中。
▲赵氏家族祭礼。
菉猗堂及建筑群位于珠海市斗门镇南门村,包括菉猗堂(赵氏祖祠)、逸峰赵公祠、昆山赵公祠三座祠堂,均为宋太祖胞弟赵匡美之后人为祀先祖而建。菉猗堂及建筑群不仅展现了建筑之美,也述说着宋朝皇室后人定居珠海斗门的故事。
▲菉猗堂建筑风格颇有特色。
▲菉猗堂。
▲菉猗堂建筑精美。
自江西入粤定居斗门
宋皇室赵族有太祖、太宗和魏王“三派”之分,即宋太祖赵匡胤,三弟赵匡义(后更名光义,庙号太宗),四弟赵匡美(先后更名光美、廷美,追封魏王),三个族裔各一支。珠海斗门镇地处虎跳门水道下游东侧、黄杨山西麓,有“梅海前绕、杨山后峙”之势。因有自然村名为斗门,镇与圩都以此命名。从南宋起至清代末先后称潮居坎里(乡)、黄梁都(镇),是历代地方行政机关驻地,都司巡检均置于此。当地南门和大赤坎等乡村的赵族大部分是魏王长子赵德恭之后(俗称魏王派)。
北方的皇族为何会定居于南方的乡村?据《赵氏族谱》记载,斗门的宋皇族后裔始祖是宋魏王第八代孙赵怿夫。赵怿夫生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祖籍河北涿州天水,居江西鄱阳。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官授承节郎,任广州府香山县令,为斗门宋皇室赵氏(魏王派)始祖。
赵怿夫生三子,长子赵时鏦10岁随父莅香山,父卒后随祖母赴广州番禺读书;宋理宗淳佑九年(1249年)领乡举,次年赐进士,先后授承信郎、承节郎,任广州府在城税务。因时势乱,他与侍郎翰林学士邓光荐、大理寺丞兼秘书龚行卿在香山浮虚岛置业,后一场火灾家园尽毁。三人迁居香山潮居里,在黄杨山乌岩峰筑“金台精舍”。他从此隐居于此,招贤纳士。自此,赵族自汴而赣而粤,定居斗门。
南门赵氏四世祖赵梅南生于元贞二年(1296年),是元朝诗人、理学家,为南门赵氏后人所崇敬。他生活于元朝,但誓不仕元,隐居香山潮居里。他在黄杨山竹径构筑意翁亭,寄傲其间。
为祀先人而建祠堂
明景泰五年(1454年),宋魏王第14代传人赵隆,为祀其曾祖父赵梅南而建菉猗堂。“菉猗”一词源于《诗经·淇奥》,代表“绿竹茂盛”的意思,也是爱竹之人赵梅南的别号。菉猗堂三间三进,为三进院落四全式布局。面阔11.4米、进深49.56米,总建筑面积582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山墙两坡顶屋面、龙舟脊,屋架为抬梁式,砖木结构,柱脚施盘式红砂岩石柱础。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制手法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祠堂头门设置的木刻“赵氏祖祠”匾及“菉瞻淇澳 猗颂商那”楹联,有绿竹茂盛美丽、颂商汤王朝盛世福泽之意。
谈起菉猗堂,就不能不说它的蚝墙。当年赵氏族人选用了近百万只硕大的蚝壳,再用黄土与红糖、糯米、醋、谷物等混合而成的黄泥浆,砌成排列整齐的约65厘米厚的墙体。它层层堆砌,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据说能抵挡枪炮的攻击。蚝壳墙凹凸不平,阳光斜射在墙面上,极具线条感和雕塑感。
宋魏王第31代后人赵敏强介绍,这面蚝壳墙面积共277.3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时代最为久远的蚝壳墙。冬暖夏凉的蚝壳墙,更是透露着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将厚厚的历史风霜铺呈开来。
与菉猗堂并排的是逸峰赵公祠(供奉南门赵氏九世祖赵逸峰)和昆山赵公祠(供奉南门赵氏九世祖赵昆山)。逸峰赵公祠始建于明代晚期,1928年重修;昆山赵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菉猗堂与逸峰祠、昆山祠并连一线,组成恢宏的古建筑群,三祠总建筑面积1643.69平方米。祠堂间以巷道相隔,每间祠堂三进三间;中间夹天井或庭院,左右配以庑廊,形成中轴对称布局;屋顶采用穿斗与抬梁混合构架,成硬山顶构造,外侧则选用绿釉琉璃瓦当、滴水;墙体采用岭南风格的锅耳墙或人字形风火山墙;建筑上大量使用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壁画等作装饰。四周墙体绘有多幅山水、文人墨客琴棋诗书之乐的图画,十分清新雅致。
1987年,菉猗堂及建筑群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图 钱瑜 郑达 李旭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