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0 星期四 21:45:53

​教学风格独特,山水成“活教材”

发布时间:2023-07-07 14:13

在江门市蓬江区钓台路口,有一座钓台故址。据《江门市志》及江门著名书法家黄兆纪所著《钓台史话》记载,“江门墟”附近有大石卧于江边、退潮时露出水面,形如探水石龟。明朝成化十九年(1483年),陈献章回乡侍母,后来以此石为基,搭建伸出蓬江的半月形高台,并在岸边建书院,每日与门生及好友谈经论道,闲时垂钓为乐。如今的钓台故址,是在当年陈献章钓台处重修的。

钓台故址,体现了陈献章晚年的一大功绩:教化育人。明朝成化年间,陈献章再次进京应试,但又一次落第。面对残酷现实,陈献章绝仕返乡,在侍奉母亲的同时,致力于教学。

据《白沙真儒》描述,陈献章的教学风格独特,常与弟子门人流连于江门的山水之间,结伴同游,作诗吟唱。“江门诗景年年是,每到春来诗更多”。在赋诗、吟诗过程中,陈献章潜移默化地“诗教”;在自然景观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弟子思考、感悟,从而“自得”。《云潭记》曾记载,陈献章领着弟子周镐及其儿子周京登上新会圭峰山,在绿护屏席地而坐,趁着诗酒,从天空中的云引申出宇宙万物的变化,上了一堂生动的“户外拓展课程”。圭峰山麓、蓬江钓台,成了陈献章讲学的“课堂”;江门的山水,成了他的“活教材”。

W3

▲陈白沙祠内的贞节牌坊。陈卓栋摄

同时,他还特别提倡“私学”,并身体力行。除了钓台外,碧玉楼、小庐山等都是他所办的“私学”。值得一提的是,钓台更成为陈献章学术、学派衣钵传承的象征。他写给高徒湛若水的《江门钓濑与湛民泽收管》中,特意加上按语:“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亦病夫(陈献章自称)之衣钵也。兹以付民泽(湛若水曾用的字)。”

陈献章一生不分贵贱,有教无类,弟子众多。据学者阮榕龄编撰的《白沙门人考》,陈献章门下姓名、籍贯明晰的弟子多达170人,还有姓名籍贯未知10人。其中弟子湛若水、陈庸、林光等,均为一时人杰。可谓桃李满门、英才辈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