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经历赴京应试落第、拜师江西大儒吴与弼后,陈献章回到江门。第二年便“初筑春阳台,日坐其中”,致力探究“作圣之功”,寻求成为圣贤的途径。
据《白沙真儒》描述,陈献章静居苦读,除了儒家四书五经外,还大量阅读“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释老、稗官、小说”,但“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于是他又采用“静坐”方式涵养自身。“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最终,陈献章创新了心学,以“自得”而“作圣”为心学之旨趣;以“静养端倪”为“心学法门”;以“宗自然”为心学境界;以“心开万世”为心学本色。
▲钓台故址内供奉的白沙先生像及“岭南一人”等牌匾。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钓台故址。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陈白沙纪念馆内展示的陈献章所藏沧海龙吟琴复制品。陈卓栋摄
对于陈献章开创的“白沙心学”,后世评价甚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评价:“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同为江门人的著名文学家梁启超也认为“白沙心境与自然契合……其自处永远是一种鸢飞鱼跃、光风霁月的景象,人格是高尚极了,感化力伟大极了。”
如今,陈献章探究“作圣之功”的春阳台早已不复存在。据悉,白沙祠内的春阳堂,只是借其名字,用作各地来往瞻仰、祭拜的人士休息、宴集之所。可喜的是,从春阳台中创立的“白沙心学”,其生命力远比馆舍强大,自成一派,被冯友兰等后世学者以诞生地为名,称为“江门之学”。
专题 更多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