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0 星期四 19:35:50

“白沙先生”陈献章 ,“自得”心学引领寰中

发布时间:2023-07-07 14:09

第十九届文博会日前开幕,江门市博物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明成化十九年陈献章《行草南归诗翰卷》”亮相,备受瞩目。而陈献章也再度走进众人视野。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陈献章在江门白沙村经十年“静坐”收获“自得之学”,并开创“江门之学”,由此被称为“白沙先生”,是广东唯一从祀孔庙的大儒。

W1a

▲陈白沙祠内的陈献章立像。陈卓栋摄

W1b

▲陈白沙祠内的陈献章抚琴雕像。陈卓栋摄

W1c

▲陈白沙先生遗像。

W1e

▲明成化十九年陈献章《行草南归诗翰卷》。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W1i

▲陈白沙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陈卓栋摄

400多年过去,今日的江门仍保存大量“白沙遗迹”。陈白沙祠、白沙墓、慈元庙碑、各种卷轴手迹,这些珍贵的古迹、文物,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今年,江门提出打造10张城市文化名片,其中就包括“岭南心学的发源地”,希望以此为江门城市“人设”添上几分儒雅气息。

明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陈献章出生于新会都会村(今江门市新会区都会村),10岁时,举家迁至江门白沙村(今江门市蓬江区白沙小区内)。根据岭南心学研究会荣誉会长黄明同所著《白沙真儒》描述,陈献章一生主要时光都在江门度过。

按照《白沙遗迹》记录,明朝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官方集资在白沙村旧居基础上建设白沙先生家祠,保存至今,成为了江门人所熟知的陈白沙祠以及陈白沙纪念馆。陈白沙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白沙祠内有一座贞节牌坊,以及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等主体建筑。这些建筑,代表着陈献章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体悟等。如贞节牌坊、贞节堂,意在表彰、赞颂陈献章母亲林氏夫人一生“守节”;而春阳堂则取自陈献章十年“静坐”探究“作圣之功”的春阳台之名,展现了其最主要的学术成就。

“人子至情”是“爱亲”

明朝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朝廷为旌表林氏夫人的贞节事迹而立贞节牌坊,后于明万历卅九年(公元1611年)重修。记者注意到,“贞节牌坊”的正面有“圣旨”及“贞节”匾额,背面有“母节子贒”横匾,其“贒”字由“臣、忠、贝”三字组成,取“忠臣为国之瑰宝,即为贤人”之意。“母节子贒”横匾,充分体现了林氏夫人对陈献章一生的影响。

W1d

▲贞节牌坊背面的“母节子贒”横匾。

W1f

▲陈白沙祠内的林氏夫人教子雕像。陈卓栋摄

据记载,陈献章父亲早亡,母亲林氏24岁丧夫,随后终身守节,抚育孤儿。陈献章是遗腹子,出生后体质孱弱,“无岁不病”,母亲悉心照料,“以乳代哺”至其9岁。陈献章时常对人说,如果没有母亲的照料与呵护,他早已死于沟壑。除了身体上的照顾,林氏还经常给陈献章咏诵其父遗留下的《山水词》《遗兴》等作品,让他接受诗词熏陶、了解其父隐居淡泊名利的心迹。

至于陈献章10岁时举家迁居的经过,按照《白沙真儒》描述,是因为原住处邻居不友善,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其母效法“孟母三迁”,为子孙计“择善而居”。陈献章的五言诗《移居》披露了迁居的初衷:“万金论买邻,千金论买宅……吾志在择善,无然复离析。”

W1g

▲陈白沙祠内的陈献章讲学雕像。陈卓栋摄

林氏夫人一生德行得到了明朝官方的认可,因而被旌表为“节妇”。据明朝何维柏《改创白沙家祠碑记》记录,在建设白沙先生家祠时,官方特意重修贞节牌坊,并设立贞节堂。《白沙遗迹》中评论说,传统专祀男性的祠堂配置一个纪念女性的堂舍,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尤其是在祠堂前矗立一座贞节牌坊,这种形制更是罕见。

W1h

▲陈白沙祠内的贞节堂。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体念母亲养育之恩,陈献章唯愿随侍母亲身旁,这成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留在江门的重要原因,也间接促成他在江门开创了“江门之学”。

文/ 陈卓栋 谭耀广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