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有料到】​完善医疗券过河机制,制定跨境医疗发展蓝图

2023-07-03 08:23

医疗券过河

跨境安老是近年不少港人关注的议题,为配合这目标,特区政府正积极就“医疗券过河”设立标准,研究将其使用范围扩大至更多大湾区城市,做到“钱跟人走”,便利移居内地的港人。不过,当中许多细节包括执行方法、如何对接内地政策等都要仔细考虑。


根据政府统计处资料,2022年中约有53万名港人通常逗留广东省,当中65岁或以上的约9万人。目前每名年满65岁的长者,每年可获2000元的医疗券。计划更已扩至大湾区的合资格港人,但使用范围仅限于港大深圳医院及其属下的社康服务中心,相关交易率至去年底已逾12万宗,涉款累计超过3990万元,可见居住在内地的港人,对香港医疗支援有一定需要。


关于医疗券跨境使用,立法会议员有许多意见,包括扩大医疗券范围到内地三甲医院、非大湾区内的医院等,甚至有建议扩至港人安老胜地福建。现时局方正积极探讨扩大医疗券适用范围至大湾区除港深医院以外的医疗机构,设计多项医疗券使用标准,包括对接香港管理模式,亦表明倾向考虑有关机构有否香港持牌人,并优先考虑有较多香港长者居住的内地城市。


据了解,政府强调“香港管理模式”,是鉴于内地私院或门诊质素参差,若使用医疗券时发生医疗事故,而该机构又纳入准许使用范围,港府随时会被牵连。政府最紧张是“有冇人孭飞”,由于香港无法规管内地机构,因此倾向有港医坐镇、医疗服务标准及临牀管治架构与港式管理水平相若的医疗机构,才可使用医疗券。


事实上,目前港人在内地经营的大医疗机构,都集中在一些较发达区域,一旦去到其他地方,情况未必可控,尤其内地各省市法规不一,医生资格要求不同,未必达互认基础,医疗体制及服务提供方式也有别,因此外扩至大湾区以外的省市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时间研究清楚。


我倒认为,港式管理并非唯一保证,最重要是符合国际通用医疗指引、仪器和设备且数据透明。其实,内地三甲医院在一些方面较香港机构有优胜之处。有业界人士举例,如在内地三甲医院推行医疗券,在用药方面甚至更有保障,因为三甲医院使用的药物十分齐全,很多药都是原厂产品,又或是原厂材料在内地合成制造,质素均有保障。相反,大部分市民在香港都是去私家诊所看病,很多诊所为节省成本,都会使用处方代用药而非正厂药。除了药物是原厂,内地在审批新药方面亦较香港快,部分新药一推出,内地很快已获准使用。由此看来,若医疗券在内地扩大使用,医生对病人开具处方药物时,要弄清楚是否要跟足香港的药物名单,还是可接受内地的处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医疗券在港推出时,滥用个案不胜枚举,有人以券取药后将之变卖;有商店向长者促销眼镜、海味、汤料等商品,有药房职员游说长者五、六折折现医疗券,引起不少争议。尽管政府早已限制医疗券不可用来纯粹购物,但许多店铺会设中医师开出“假药单”应对,相关漏洞尚未完全堵塞。因此,在扩大医疗券使用范围的同时,当局也要检视旧有制度,着手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机制,例如厘定清晰的使用准则,并审核医疗券使用情况,避免滥用问题在异地重蹈覆辙。


特区政府表示,正与内地当局合作,可能会对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行背景审查,同时探讨由广东省卫健委协助监察使用医疗券,稍后会公布更多详情。


事实上,现阶段政府应先总结医疗券计划在港深医院的经验,做好详细研究,再考虑在一些重点省市推行,起码要有较好的医疗水平、服务质素、临牀管治制度、两地互认基础等。同时,亦需考虑收费安排,以至跨境联网技术问题,逐步完善机制。


医疗券过河只是大湾区跨境融合的其中一步,政府应尽快制定跨境医疗发展蓝图,在推动两地医疗资源及病历互通的同时,长远联合培训医学人才,全方位支援港人在湾区城市就医。随着愈来愈多的香港人长居内地,若他们能适当配对内地的医疗服务,相信对香港公院人手紧绌的情况亦可起纾缓分流作用。

蔡晋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