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资料可知,约在缚娄国时期,夔纹陶广泛分布于东江流域,东北至龙川,西南至增城、东莞,东南至惠东、海丰,中部在深圳、惠阳。不过,生产窑址至今仅见于博罗梅花墩窑、博罗龙溪银岗岭窑以及增城金兰西爪岭等古窑,由此可见梅花墩窑在夔纹陶器分布的特殊地位。
夔纹在中华传统典籍中,是中国龙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概念。如:《庄子·秋水》:“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书·舜典》:“伯稽首。让于夔龙。”《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龙经》:“夔龙为群龙之主。饮食有节。不游浊土。不饮温泉。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
由于先秦时期岭南尚未出现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因此,图案便被赋予了社会功能,如不同的器型、不同纹样的陶器局限于不同阶层人物使用,这样既可以区分等级次序,也显示出资源效能“节俭”的状况。
此外,夔纹因其“复杂”生动的造型构图,被许多考古专家学者视为脱胎于商周青铜礼器中夔纹的样式,并且属出土地聚落族群、部落或国家的图腾标志,成为统治权威的象征。夔纹陶在东江流域出现的文化内涵,因缚娄国的史实依据,被赋予了“国器”或“缚娄之陶”的概念。
因此,夔纹实乃“百越陶纹”中最具代表性、最经典的样式。就其内涵而言,夔纹样式要比陶器本身更加具有象征意义。
梅花墩窑址出土陶片标本以夔纹为多见,在工艺制作上,夔龙纹样的施用既有单一,也重复和组合,十分讲究。
专题 更多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