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0 星期四 21:29:15

梅花墩春秋窑址 ,​岭南东江流域陶瓷重要源头

发布时间:2023-06-29 10:43

在惠州博罗园洲镇田头村,梅花墩窑址于1973年被发现,距今已50年。其间历经两次发掘,出土遗物丰富。这是广东省目前发现时间最早、最先进的一座龙窑,为研究陶瓷工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如今,这一重要的“人文宝藏”却深藏于农田鱼塘,几乎无人问津,当地老百姓也知之甚少。

W1a

▲惠州市博物馆陈列着梅花墩窑址文物。王小虎摄

博罗梅花墩古窑遗址,是历经考古发掘得以验证的岭南春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以出产几何纹硬陶器为主的核心窑口。就制作工艺和生产技术而言,该窑器型种类多,生产数量大,产品质量好,在生产工具、纹样、龙窑烧制技术的运用乃至原始青釉瓷的出品等方面,均超越以往的制陶水平。

W1b

▲梅花墩窑址出土的陶片。莫树华摄

它在岭南古陶瓷研究中所呈现的学术价值以及文化意义,影响了人们对先秦时期岭南文明状态的重新认识,并证明了百越时期的东江流域已迈入稻作农耕文化的新阶段。

W1c

▲惠州市博物馆《东江流域的文明》展厅,陈列着梅花墩窑址出土文物。王小虎摄

惠州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这裹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东江流域古越时期生产印纹陶窑遗址最多、出土数量最大、制作工艺最优、种类最全的地区。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博罗园洲梅花墩窑与博罗龙溪银岗窑。据惠州市博物馆编写的《惠州文物志》介绍,梅花墩古窑于1992年—1995年两次发掘、清理龙窑一座,窑体长15米,出土器物丰富,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器、动物模型三种类型。

W1d

▲梅花墩窑址被农田鱼塘淹没。  王小虎摄

在生产工具方面,有陶纺轮、陶网坠、陶拍、陶垫。陶纺轮有菱形、算珠形两种。陶网坠有圆柱形、方柱形、扁圆形三种。陶垫有蘑菇形、梯形、椭圆形三种。陶拍有蘑菇形、椭圆形和拍面长方形三种,拍面有方格纹、斜方格纹、凸浮夔纹等。

生活用器主要是泥质硬陶器,泥质灰陶居多,次为泥质红褐陶、夹砂陶器和釉陶很少。纹饰最常见为方格纹、夔纹、菱格纹、篦点纹和重圈纹等,菱格凸块纹、方格凸点纹、篦刻线纹、云雷纹、弦纹等也较多见,此外还有少量编织纹、曲折纹、水波纹、指甲纹和小圆泥成对粘贴后压圈而成的附加“目”纹等。

动物模型种类以牛、羊为主,另有鹿、鸡、鸟、狗、鼠等。大部分动物模型光素无纹,少数见有圆圈纹,附加“目”纹、羽状纹、刻划纹、篦点纹和刻画符号。

梅花墩窑址是一处以夔纹为主的文化遗存,也是经正式考古发掘的广东为数不多的春秋时期遗址,根据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无机材料系和应用化学系有关专家对梅花墩遗址第三层和第四层出土陶片和瓷片所做热释光(一种陶瓷烧制后时间的测量技术)年龄测量,大约在距今2800年(春秋早期)。

文/余小伦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