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漂移、夜龙“蹦迪”……佛山龙舟太“上头”

发布时间:2023-06-21 10:02

时近端午,“龙舟水”在广东频频发威,当下晴空万里,转眼骤雨已至。然而,再大的雨也淋不灭广东人扒龙舟的热切心情。佛山各地的湖面、涌边鼓声、号子不断传出,龙舟队员们聆听着鼓点,插桨、拉水、回桨……

每年端午,都会有许多年轻的扒仔归乡,参与到龙舟竞赛中。5月末,21岁的叠滘潭头村青年李文权从香港返回佛山,加入扒仔阵营。他的表哥也为此特地请了年假。在佛山,各具特色的龙舟习俗为何被年轻人接纳?又如何在“面向未来”中找到新的形式、新的语言?跟随羊城晚报记者一起去看看佛山年轻人的龙舟故事。

彩灯装饰的龙头

▲彩灯装饰的龙头

从父辈手中接过船桨

5月末,21岁的叠滘潭头村青年李文权在香港结束了一学期的繁忙学习,返回佛山成为一名扒仔。这次第一次当扒仔,他说自己是“不知不觉”中“就是感到想要加入进去”。

如他所说,这是一个“很突然”的决定。但稍微了解他的成长背景,便不会对此感到意外。自李文权记事起,父亲总在端午期间带他看龙舟赛,甚至陪他下船“试水”。龙船上,父亲坐在自己身旁,是他脑海中最坚固的童年影像之一。如今,随着父辈下船老去,他和村里的同龄人一起,上船从父辈手中接过船桨。

叠滘潭头村文娱馆内

▲叠滘潭头村文娱馆内

作为大学生,李文权认为龙舟漂移技术并不神秘,全凭经验归纳,不作科学分析;无家传,无师承,村里彼此交流共享。但也因此,龙船漂移成为全村人的盛事和沟通纽带。无论村民之间平时有无矛盾、争吵,一上了龙舟,大家冰释前嫌,目标一致。

在叠滘河道上,两支龙舟队相遇

▲在叠滘河道上,两支龙舟队相遇

李文权说,扒龙舟带给自己的除了荣誉感,还有另一种感觉,叫作“一分子”。龙船上,他只想着和同村人共同完成比赛,拿到好名次。在他看来,“扒龙舟是一件应该做的事”,自己虽在潭头村土生土长,但假若在村集体事务中“不做事”,将失去珍贵的作为村中一分子的归属感。

李文权成长的这些年,叠滘圩渐渐变得干净、整齐,与其同时走向落寞。启动2023年桂城叠滘龙船文化嘉年华后,叠滘圩十分热闹。游客前来打卡,歌手在此献唱,网红边逛圩边直播。不难看出,嘉年华是为年轻人而打造的。现场最热门的打卡点是图甲会馆的眼看手可动书法展——船承,通过将毛笔字写在透明造型的非遗龙船上的形式,拉近年轻人与传统艺术的距离。

“以前的热闹来自村里的生活气息,现在的热闹是商业气息浓了。”从叠滘圩的起点墟市码头出发,在石板路上轻轻漫步,复建的图甲会馆、立善堂、双溪茶楼等建筑早已成为年轻人拍照的“网红”景点。但“网红”景点的隔壁,村里老人的小杂货店依然安静开市;窄窄的门口,香烛、红包、皇历等物品整齐地放在桌上,显然村里不时还得用上;小店斜对面,龙船师傅李大权家里还摆着将要完工的龙头。也许,时间仍在这里缓缓歇息。

在李文权眼里,自己所成长的村子样子变了,气质也有所变化,但这里的龙舟文化却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他说,等到自己成家有了孩子以后,同样会从小带他登船看漂移,就像当初自己父亲所做的那样。“我不想让它到我这,碰巧到了我们这一代就突然没有了,这样我会感觉好像自己做错了一些什么事情。”

童年时,李文权年年盼着端午节快点到来,对于春节反而不那么上心。他说,在叠滘有“过年不如端午热闹”一说,有的叠滘游子端午归乡,过年的时候却未必回来。他的表哥在香港工作,今年特地在端午节前休年假,参与龙舟漂移。

竞渡“好劲”竞美“好型”

在河涌密布、“九曲十三湾”的顺德叠滘,“漂移”才是龙舟的正确玩法。6月16日,2023年桂城叠滘龙船文化嘉年华在叠滘圩启动,当晚众多游客提前探营龙船漂移训练现场,更有游客登上龙船体验漂移。

在叠滘,一条龙船长23至25米,船头和船尾各坐着三名舵手。龙船开拔时,船身中间约30名扒手在鼓手的指挥下,动作整齐划一,龙船飞速而起,在宽约5米的小溪中辗转腾挪。遇到村中L形湾、C形湾等地形时,船头船尾的舵手们将桡插入水中,精准调整着龙船的方向,形成漂移的视觉效果。

正在训练的男子龙舟队

▲正在训练的男子龙舟队

6月19日晚,2023年容桂南区夜龙汇游在龙华大涌(南区段)热闹举行。跟随龙舟前进时的一上一下节奏,龙舟队员们似“蹦迪”般抖动龙舟,激起层层水花。两岸,市民将涌上10只装扮靓丽的龙舟层层围住,尽可能近距离地体验这一特色龙舟文化活动。

当晚,龙华大涌南区段鼓乐喧天、浪花飞溅、烟火漫天绽放,来自各坊社的10只彩龙以锣鼓、罗伞、彩灯点缀龙身,“盛装”出行,尽展龙舟美态。伴着现代感的舞台灯光和顺德韵味的粤曲、古筝合奏,彩龙自由巡游,或两两并行,或前后跟随,来回嬉游,魅力独特。

顺德容桂夜龙巡游

▲顺德容桂夜龙巡游

夜龙汇游在广东地区并不多见。区别于传统游龙,容桂的灯光夜龙在保留锣鼓、罗伞等传统元素外,还采用LED灯装饰龙舟。水、灯、乐相结合的夜龙汇游创新了龙舟竞美的形式,只为令前来围观的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的另一番味道。

家长的肩膀成为孩子的“观景台”

▲家长的肩膀成为孩子的“观景台”

龙舟上的年轻人

▲龙舟上的年轻人

微信截图_20230621095907

▲夜龙“蹦迪”

活动现场,游人如织,大家踮起脚尖,挑高身子争着看龙舟。记者现场采访了几名年轻人对夜龙汇游的感受和看法。“推陈出新!”梁同学为其点赞,他还将在端午节当天参与扒龙舟。“本土文化超正!”在附近摆摊的本地人阿冷兴奋地说。从小家住河涌边、对水有着浓厚情意的浩强是夜龙汇游中的其中一名扒仔,他说:“读书的时候好想玩龙舟,但没有条件,没有家长的‘辈分’,直到自己成年。”谈到龙舟漂移和夜龙汇游时,浩强说道:“一个‘好劲’,一个‘好型’。”

“文化是生长出来的,不是打造出来的。”在谈及藏于岭南大地的民间文化宝藏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曾说。而龙舟文化正是岭南地区最具特色、流传最广的民俗文化。要继承、发展龙舟文化,就要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许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渐渐故去,传统龙舟文化中的某些习俗、主题被接纳或者受欢迎的程度将有所降低,但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一代也将挖掘出有生命力的新的形式、新的语言。

来源:羊城晚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