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年前,宝莲禅寺只是大屿山荒僻山林中的一间茅蓬。经历了农禅并重、秋期传戒、树立家风、造就僧才、公益慈善、弘法利生、建造大佛、万佛宝殿等时期;今时今日,宝莲禅寺已成为集佛教文化、园林景观、雕塑艺术、传统与现代化于一体的佛寺;同时亦反映香港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有117年历史的宝莲禅寺,最初名为大茅蓬,直至1924年,由第一任住持纪修和尚正名为宝莲禅寺。
耸立于百年古剎 ─ 宝莲禅寺旁边的天坛大佛,不仅是香港的著名景点,更是全球最高的户外青铜坐佛。历时12年建成的大佛,巍峨跌坐于海拔482米的香港大屿山木鱼峰上,融合古今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汇古老的青铜工艺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于一炉,是佛教精神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1963年,到宝莲禅寺参拜的信众日渐增多,旧有佛殿(大圆满觉)不敷应用,遂开始筹建大雄宝殿,楼高二层,大殿下层为观音殿和罗汉堂。
建大佛弘扬佛法净化大众心灵
兴建天坛大佛的概念,原来始于1973年。当时宝莲禅寺智慧、源慧诸位法师应日本曹洞宗邀请访问日本,对镰仓大佛之庄严肃穆留下深刻印象。诸位法师其后到访台湾,参观了雄伟壮观的彰化大佛,遂想到为香港修建一尊大佛,希望透过佛像体现的稳定祥和,净化大众心灵。翌年,宝莲禅寺获得政府以象征式地价批出地广6,567平方米的木鱼峰以建造大佛。
▲2014年落成的万佛宝殿,供奉着逾万尊的佛像,其中最大的是为“五方金佛像”。
参照隋唐佛教全盛时期造像特色
1981年开始筹建的天坛大佛,是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形相而设计,面相是参照龙门石窟的毘卢遮那佛,而衣纹和头饰则参照敦煌石窟第360窟的释迦佛像,兼备隋唐佛教全盛时期造像特色,再由艺术家加以调和统一,遂成为今日天坛大佛的造型。
总高度约34米的天坛大佛,由202块厚度由10毫米至13毫米不等的铜壁板组成。再根据佛身的不同部位,制成极为精确、每块误差不超过3毫米的浇铸模具。1989年10月13日,大佛最后一块铜壁安装完成,当日并举行了庄严的圆顶仪式,1993年12月29日,“天坛大佛”正式开光。
完成维修重现大佛的慈祥与庄严
过去三十年,天坛大佛与香港人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雨,加上大佛位处的环境临近大海,日照强烈,导致表层容易腐蚀。为免影响外观及造成破损,宝莲禅寺于2020年6月为天坛大佛启动维修工程,先清除佛像上受破坏之原保护涂层和恶性铜锈,再重新涂上新的保护物料,同时为佛前长楼梯进行美化。
工程早在去年12月已完成并重新开放,善信除了可以瞻礼大佛庄严佛相,由6月23日起一连十日,更可参观宝莲禅寺首度举办的“盛世荷花·福佑香江”2023香港荷花展,借荷花盛开香江之机,祈愿香港繁荣稳定、和平发展。
▲天坛大佛去年底完成翻新工程,为大佛打磨及着色。
▲天坛大佛去年底完成翻新工程,为大佛打磨及着色。
▲完成维修的天坛大佛,继续守护香港,祈愿社会稳定繁荣,国泰民安。
Box:百载宝莲大事记
1906年:开山祖师大悦、顿修、悦明法师由江苏省来到大屿山建立道场,过着简朴、清淡的农禅生活。自此,十方云水僧闻风而至,合力盖搭大茅蓬,故起名“大茅蓬”。
1924年:纪修和尚由镇江金山寺来港,在寺内僧众的恳请下住持“大茅蓬”,并改名为“宝莲禅寺”,成为第一任住持。随后开山种地、招贤纳众,奠定了香港佛教“农禅生活”的模式。
1930年:筏可大和尚接任为第二任住持,以非凡魄力,建寺安僧、立规训众、办学兴教,为宝莲禅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1952年:第三任住持增秀老和尚,一生致力于弘法安僧的事业,广结佛缘,成就无量善事,接引无量众生。
1982年:第四任住持慧命大和尚从内地迎请《乾隆版大藏经》,结束了两地佛教界30年中断往来的局面,开展了积极联系,并为中国佛教界支持与捐助宝莲禅寺建造天坛大佛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3年:第五任住持圣一大和尚领众熏修,兴建天坛大佛,提升了香港佛教界在国际文化艺术上的地位。
1991年:第六任住持初慧大和尚推动大型弘化讲座,首次假“香港文化中心”举行讲座,化世导俗,利益社会大众。
2005年:宝莲禅寺开山100周年,获选为第七任住持的智能大和尚,励精图治,修建功能齐全的万佛宝殿,与天坛大佛相互呼应,使宝莲禅寺成为集佛教文化、园林景观、雕塑艺术、传统与现代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圣地。并陆续于国内兴建 300多所希望工程学校,支持国家“以教育兴国”的政策。
2015年:接任第八任住持的净因大和尚,致力于佛教教育,以新理念、新技术开发中国佛教网络慕课(CBM, Chinese Buddha Mooc),弘扬正法,树立正见,光大正教。
更多“盛世荷花‧福佑香江”2023香港荷花展详情,可浏览以下网页:
https://www.stheadline.com/sup/polinmonastery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