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数家村,春入川原日自暾。”漫步在中国传统村落桥溪村,远处高山云雾缭绕,耳边小溪流水潺潺,青石、古树、鲜花环绕四周,抬眼可见保存完好的客家传统民居。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宝藏,免受过度开发的侵袭,却不会按下发展“暂停键”?近年来,桥溪村的蜕变或许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
▲桥溪村里的客家传统民居。景区供图
古树婆娑、石径阡陌、清泉淙淙、落英缤纷……走进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只见青山绿水、繁花似锦的如画风景中点缀着座座粉墙黛瓦的客家传统民居,仿若置身世外桃源。
▲“桥溪古韵”风景如画。景区供图
桥溪村位于阴那山五指峰西麓,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历经风雨洗礼400余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由于四面环山,为适应地形的起伏变化,村裹的道路随形就势曲折婉转;村民更是因势利导,顺着山势建造了不同形制的房子,或依山就势,或筑台傍水,形成了桥溪村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如今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单体建筑(遗址)共16处,其中客家传统民居建筑13座,清代乡村教育家塾1座,族塾1座及族塾遗址1处。
“桥溪始称叩头溪,多年来有陈、朱两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桥溪古韵”景区工作人员古如雁介绍道,数百年来,不少桥溪村民漂洋过海外出谋生,发迹后衣锦还乡,便在家乡建起大屋,中西合璧的继善楼就是其中一座。
继善楼是两堂六合杠走马楼,因左侧还有一杠附属建筑,便被称为“七杠楼”,共有64间房间,32个厅堂和5个天井,由印度尼西亚侨商朱汀源五兄弟联合兴建。“始建于1902年,前后历时12年,当时花了12万大洋。”继善楼的后人、年近八旬的朱新果说,继善楼是朱氏兄弟秉承父志,继父亲建造 “宝善楼”“宝园”和“宝善家塾”后兴建的,故名继善楼。
走进这座气势恢宏的两层杠屋,只见正门门联上书:“继志述事,善邻亲仁”。门楼左右两边的鱼池一方一圆,符合客家人“天圆地方”的设计布局;同时圆为规,方为矩,意为有规有矩。池中只养鲤鱼,蕴含着希望后裔发奋努力,鲤跃龙门的美好寓意。屋内百年前的精致雕柱、廊饰和墙绘保存完好,多为暗含喜庆祝福寓意的内容。
▲桥溪村里的客家传统民居。景区供图
“这是传统客家民居裹很少见的墙绘,画的是广州的美景,所以被称为『羊城八景』。”古如雁介绍道,“石门返照”画的是位于广州市区西北面的小北江与流溪河汇合处的石井镇的美景;“鹅潭印月”则是100年前广州白鹅潭一带的景象,“这可能与朱氏兄弟当年在各地从事贸易和药材生意有关”。屋内还有进口的“宫廷七火镜”、西洋玻璃等当年的“摩登”物品,让人们穿越厚重时光,领略当时侨商的风采。
走出继善楼,沿着坚实厚重的石阶拾级而上,一座二堂二横合杠走马楼映入眼帘,这便是继善楼建造者的父辈所建的宝善楼,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因主体建筑地势自然落差明显,在主体建筑下面还专门修建了附属建筑,俗称“贴脚屋”,是客家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宝善楼建成后不久,屋主又相继建造了教育后代的场所“凌云馆”“宝善家塾”和形似锁头的“宝园”,形成了一组相对独立的建筑群体,从低到高,层次分明。
此外,门楼“德”字少一横的世德堂、“合杠楼”与“围龙”有机组合的慎安居、“反围龙屋”设计的善庆楼等客家传统民居均有其独特魅力,各自在时光长河裹熠熠生辉。通过它们,人们能更真切地触摸到客家文化的真实脉搏,感受到客家人敬祖睦宗的虔诚、崇文重教的观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与人为善的处事方式。
文/丘锐妮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