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的《古史辨》认为上古的“禹”是一条虫子

2023-06-06 16:39

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一个学术流派——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五四运动以后,顾颉刚等史学家为探索古史做了不少工作,从1926年至1941年,他们编辑出版了《古史辨》,收集论文,共出版七册,包罗了三百五十篇文章,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古史辨派用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起源于顾颉刚。1923年5月,顾颉刚发表了一篇5000字的论学书简,即《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引起史学界众多学者就上古史问题展开的持久考辨和争论。

“古史辩”的核心学说,是认为上古的“禹”是一条虫子而已,并不是治水的圣人。顾颉刚疑古学术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四点:

一,关于“禹的演进史”的考证。“禹是一条虫”是反对顾颉刚古史辨学人常常称引的一个似是而非的论断。其实,顾颉刚是最早对“禹”进行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综合性考辨的人。他指出,禹在《说文》中解释为一种有足的大虫,曾作为强有力的动物被铸刻在商周“九鼎”上,古人把这种大虫作为自己崇仰的神,类似图腾,渐渐演变成“上帝派下来治水的神”、进而演变成“最古的人王”。到战国时的《禹贡》等文献中,终于成了夏朝的开启者“夏后”,并且有了与尧舜的承继关系、治水的传说等等。

二,关于伪造的上古史问题。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三皇之上又有庖羲。到汉代时,又从苗族神话中引进盘古,作为开天辟地的祖先。伪上古史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因此,形成历史学上“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无征,知道的古史越多”的现象。这种伪造的上古史“譬如积薪,后来居上”。

三,打破四个旧观念,客观认识上古史。为了建立和构造正确的中国上古史,必须纠正自古以来陈陈相因的古史观念,“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四,古史辨伪的方法。顾颉刚的古史辨伪,有下列方式:(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2)研究这件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甚么样子的传说。(3)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神变为人等问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