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卢永雄:快感、多巴胺、还有打卡上网

2023-06-03 08:46

最近发生一宗因拍照被大浪冲走的致命惨剧。一名43岁张姓女子于531日行山,在香港仔玉桂山鸭脷排海边的小码头拍照,被大浪冲落海。她被朋友救起送院,但终告不治。

事发影片其后在社交媒体流出,只见片中一众行山人士,兴高采烈地在一个小码头上影相打卡,期间不断有巨浪打上码头,不过一众人等继续摆拍,而且不时哈哈大笑,海浪愈来愈大,一些人失去平衡,最后一个巨浪打上码头,把43岁女子卷落海。当大浪开始打上码头时,已有人高喊:“好危险!”、“喂喂喂!快啲走呀!”,但正在拍照的人继续拍照,最后乐极生悲。

事实上,行山影相打卡,有时是高危活动。最近的两年,就发生了27宗致命的行山意外。死者有2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经验丰富的行山发烧友。有人在高温下中暑,有人心脏病发,有人从高处的崖边堕下,也有人在恶劣天气下行山被洪水冲走、被雷电击中。去年2月,一名71岁男子与家人去东龙岛行山,他的22岁女儿在岸边岩石上拍摄照时,被大浪卷落海。男子跳入海中救女儿,自己遇溺身亡,女儿则获救轻伤。情况和今次的小码头上拍照的人遇上巨浪有点相似,去年行山致死有27宗,去年谋杀案有30宗,想不到行山风险程度和谋杀不遑多让。

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喜欢冒险犯难、追求刺激呢?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祖克曼(Marvin Zuckerman)认为,追求风险只是行为表象,这种行为背后代表了某种人格特质,他称之为“感觉追寻人格”(sensation-seeking),这种人喜欢追求崭新和强烈的感觉经验,例如喜欢高强度的音乐、偏好性爱和恐怖电影、乐于到异国旅行、尝试药物、酒精、喜欢赌博和极限运动等等。重点是他们追寻的是“感觉经验”,而非单单追求风险。祖克曼认为这和遗传有关,也与部份人的大脑的生理机制所致,特别是与多巴胺等神经传递物质有关。

多巴胺是大脑合成的一种能够奖励或激励我们的行为的要素,不同人的基因不同,对多巴胺有不同的反应,例如不同变体的“DRD4基因”产生出感受性低的多巴胺受体时,有这种基因的人会透过“寻奇”来刺激生成更多的多巴胺以作弥偿。简言之,喜欢刺激的人和遗传因素有关。

现今社会再附加一个催化剂,就是社交媒体的“打卡效应”。

美国阿里桑拿州凤凰城有一个野生动物园,围栏内中养着美洲豹,有一名女子为了要和美洲豹自拍,竟然攀越围栏内,结果被美洲豹袭击,抓伤了手臂,幸好有旁观者赶入围栏内将她救出。这种拼了命的行为,其实只为拍一张猎奇照片,然后放上网以获得别人的赞赏。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员沃格尔表示,社交媒体完全处于促使人们为了刺激而愿意冒险的位置,他们获得赞赏和回复时,有即时的满足感,能够短暂提升自尊。所以,这些人见到有风险的时候,仍坚持拍照,并非不知道风险,而正正是觉得在风险下会拍摄到其他人拍摄不到的照片而获得更多的点赞。

总而言之,在快感、多巴胺和社媒的影响下,冒险拍照放上网,并非难以想象的行为,但却会令当事人和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卢永雄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