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张明
尽管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一系列内生缺陷,并受到货币竞争和外部冲击的影响,但美元仍然具有强大的制度惯性。2022年俄乌冲突之后,美元“武器化”动摇了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底层逻辑。数字货币的兴起则为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提供了数字化路径,稳定币及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将为国际货币多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取得突出成就和进展。截至2022年末,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外汇交易、债券计价、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分别达到2.2%、3.5%、0.5%与2.8%,已经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圆、英镑之后的全球第五大国际货币。2016年,人民币被正式纳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的货币篮,是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22年5月,IMF将SDR中人民币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可自由使用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人民币国际化周期性发展历程中,推进策略也出现结构性转变。在2009-2017年的第一个周期中,央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可以总结为“三位一体”:一是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人民币结算;二是大力推动以中国香港为代表的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建设;三是央行致力于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然而,这套“三位一体”策略存在着重视结算而相对忽视计价职能,重视离岸市场而相对忽视在岸市场发展的问题,并且在人民币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充分市场化之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造成在2009年至2015年期间跨境套汇与套利交易盛行。在“811”汇改之后,“三位一体”推进策略的可持续性下降,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模式。
自2018年以来的新周期,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回暖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新周期的基本导向。在新周期,中国央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表现出从旧“三位一体”向新“三位一体”转变。新“三位一体”包括:一是大力推动原油期货交易的人民币计价;二是加大国内金融市场向外国投资者的开放力度;三是推进周边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与结算。俄乌冲突之后,人民币国际化策略再次迎来拓展机遇。
全球去美元化进程加快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是渐进的、漫长的制度变迁过程,适应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并伴随着国家间货币金融权力的反复博弈和斗争。历史经验表明,一国从经济霸权再到货币霸权,往往经历了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因此,尽管面临自身缺陷、货币竞争和外生冲击,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在短期内仍然很难改变。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元的国际地位具有强大的制度惯性。然而,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及随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采取的严厉金融制裁,引发各国对美元储备资产安全性的担忧,动摇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底层运行逻辑。一些国家开始寻找替代性支付系统并加快国际储备资产的多元化,全球去美元化的进程加快。
数字货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美元的制度惯性,有望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助推器,为货币国际化带来新的机遇。这主要源于:
首先,数字货币天然适应于数字时代的需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促使生产、商业、社交等传统经济社会活动数字化和虚拟化。数字货币则是现实货币在数字经济乃至元宇宙中的数字化表现,能够满足多样化虚拟场景对交易媒介的广阔需要。
其次,数字货币具有低成本、快速便捷等特征,有助于提高跨境支付的效率和安全性。在现有的跨境支付系统中,面临结算链条长、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数字货币将资金流与数据流合二为一,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若在理想情景中,超主权数字货币的广泛采用,还有助于降低现有美元体系的货币兑换成本。
再次,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特征能一定程度上打破美元主导的中心化跨境支付系统。数字货币多以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无论是以稳定币为基础的天秤币方案,还是央行数字货币为基础的多边数字货币桥方案,均具有多中心、分布式治理的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现有中心化支付系统的垄断。
最后,数字货币网络的形成将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有助于打破美元使用惯性。数字技术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征,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正如布伦纳梅尔等学者所描述的,以特定数字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数字货币区一旦形成,能够跨越地理距离和国界限制并以近乎为零的边际成本向新增用户提供货币服务。网络效应的实现有助于快速取得网络正外部性,打破美元的使用惯性。
从目前数字货币主流形态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与稳定币更有希望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一定角色,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则可能性较小。其中,比特币缺乏内在的价值基础和货币的基本功能,存在供给有限、价格波动性大、监管追踪难等问题,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更多是作为一种金融资产而具有投机属性。
革新国际清算体系
央行数字货币则代表了国家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路径。相比于私人数字货币而言,央行数字货币更加具有合法性和现实推广基础,有助于为一国货币实力的提升及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变化提供新的数字化路径。2021年2月,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泰国、阿联酋等多国中央银行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CBDC Bridge)。未来,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等央行数字货币网络建设或在一定程度上绕开SWIFT系统,形成独立的国际支付清算体系。
然而,数字货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基于数字技术的特性,数字货币如果与美元等国际货币结合将会产生更强的货币替代效应,进而巩固传统国际货币体系的货币结构。
从现实进展来看,第一种趋势是稳定币更多地盯住美元。目前,泰达币(USDT)、Dai等稳定币多以美元为锚定或抵押资产。IMF研究显示,美元稳定币在加密资产市场中对当地货币具有挤出效应,加密资产市场有助于巩固美元地位。第二种趋势则是数字美元的加速推进。2022年3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第一份关于数字资产的行政令,要求联邦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当年5月,美联储发布首个数字货币白皮书,评估数字美元的收益与风险。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均多次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关系到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因此,作为国际货币竞争的新赛道,数字货币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私人和主权数字货币的路线选择,也取决于数字货币与主权货币的结合形式和程度。当前,各国都在推动稳定币与监管体系的适应,以及加快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以期在未来新的国际货币竞争领域占据有利地位。
中国对数字人民币(e-CNY)的探索走在世界前列,具有国际领先优势。2014年,中国央行开始论证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后于2017年组织商业银行和结构共同研究数字货币电子支付框架(DC/EP)。2019年,基于DC/EP框架推出的数字人民币进入试点阶段。当前,e-CNY定位于M0(流通中货币),主要用于国内零售支付,对金融和经济体系影响较小。
从短期来看,数字人民币难以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实质性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及网络正外部性的形成仍然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产业链所处地位及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开放度。但面对全球激烈的数字货币竞争,应当以长远的眼光认真研究数字人民币在提高跨境支付安全与效率、提升货币实力和国际地位方面的可能作用与实现路径。
原标题:世经明察/数字货币助推人币国际化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