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频繁迁都非躲洪水

2023-04-25 19:42

一般来说,一个朝代的都城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所以不会轻易挪动。然而,商朝却频繁进行了迁都。当时夏朝已经被商汤所灭,而且政治中心的意义非凡,那么商朝为何又要放弃已经发展过的地方频繁迁都呢?据考古显示,他们并非在躲野兽,也不是洪水。

古代历史上总共有四百多个皇帝,也有很多的朝代,但都城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都城的“重复利用率”太高了。毕竟前朝已经勘探好最好的位置,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人口比较集中,所以经济等各方面发展都超越了其他的地方。所谓“前人栽树”,那么后来成功上位的人自然就要“乘凉”了。所以一般来说,很多开国皇帝都只是改了大概的建筑,然后就在此地“安营扎寨”了。不过,历史也有很多帝王已经当上了皇帝,但还是要迁都的。

第一个比较出名的就是周平王东迁洛邑。第二个比较出名的迁都事件是发生在北魏年间,为孝文帝迁都洛阳。

相对周朝而言,商朝的历史又比较久远,因此很多知道“殷商”历史文明,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但却不知道这个地方曾经确实是商朝的都城,但却是经过多次迁都才到这里的。而且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商朝不过只有500多年的统治,但他们却前前后后经历了13次迁都,可谓是十分频繁了。

当然,这13次是分前期和后期的。根据文献记载,商汤即位打败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夏桀的时候,前面就已经迁都了8次。后面商汤即位之后,成立了商朝,在《竹书纪年》中,就有仲丁、河甲等帝王前前后后进行了5次迁都。那时的代步工具更是少,基本都是靠人工搬运,因此走哪里带着很多东西甚是不方便,那么商朝为何却不顾方便与否,直接迁都呢?在最开始的说法中,商朝频繁迁都是为了躲避洪水。这倒也说的通。

毕竟遥远的商朝,人们的生产力比较底下,虽然在文化上等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肯定是比不过后来的朝代,所以洪水来了,自然也不能很好的躲避,更不可能像大禹那样投入大量的精力治理洪水,所以遇水就走,也是明智的选择。但后来,史学家经过研究之后发现,或许商朝频繁迁都并不是为了躲避洪水,而且有史料支撑。据载,商朝的第十六任君主祖乙就遇到过大洪水,但当时的他并未带领族人进行迁都,所以后面的商王为洪水而不断迁徙说不通。

对此,又有人提出新的观点,那就是商王朝后来频繁迁都,是为了躲避夏朝的贵族。但是,在历史上的记载是,夏朝被商朝打败之后,就迁于北野,甚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还记载了匈奴人就是夏朝迁往北方的后裔,与汉属一家。所以说,当时是夏朝的贵族躲商人,而不是商人去躲夏人。那么,这些原因都被排除之后,商朝的君王带他们不断进行迁徙的原因究竟是为何呢?经史学界结合一些夏商时期的资料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那就是商朝不断迁徙不是为了躲避异族敌人,而是为了躲避内部的敌人。毕竟权力斗争不是后来才有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商朝也不例外。当时又不讲究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商王之位是有能者居之。所以商王为了躲避自己的政治敌人,就带着向着自己的族人不断迁都躲避。

对于我们来说,古人似乎显得有些“迂腐”,在有敌对势力的时候,选择将其灭了,就不用频繁迁都了。毕竟灭几个人是小事,但大举迁都就是一项浩浩荡荡的大工程。但之所以说“人心不古”,就是因为人们随着进化与发展,有了更多的“心计”,因此后来才有那么多官场的厚黑学。也许对于商朝来说,那个时候的他们心思还比较单纯,有了敌对势力,如果还属于同宗同脉的话,确实不适合进行歼灭,只能将其驱赶,或者自己远离,以此到达“眼不见心不烦”的目的。但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只不过还需要史证的进一步支撑。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发现更真实的原因。


热门文章